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健康養生 (6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想煉人魚線的,不仿可以試試喔,呵呵…

http://m.life.com.tw/?app=view&no=255441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汗  
很少流汗?小心你的腦正在退化

   人類是會維持一定體溫的恆溫動物。為了不受氣溫變化影響調節體溫,負責排出熱能這重責大任的就是「排汗」。

> 然而,我們留心每天排泄狀況,卻不關心自己流的汗。不僅如此,在盛夏大汗淋漓時甚至覺得「好噁心」、「汗臭味很討厭」等,從不曾覺得感謝。
⋯⋯
> 流汗與文明有關?
> 汗腺退化,大腦也會短路
> 如果我說:「其實『汗腺』才是使大腦進化,而且是創造自古至今文明的幕後大功臣。」各位一定會很驚訝吧!我會這樣認為,也是因為汗腺具有讓人類大腦不受外界溫度變化影響的功 能。

> 我從事汗腺、體味治療的主治醫師超過二十年,接觸過許多患者。長年的臨床經驗中,我發現能正常排汗的人逐年減少,「流汗的人」與「不流汗的人」人數差距越來越大。即使會流很多汗的人,其大多數也只在身體局部大量流汗而已。

> 「人類花費漫長時間才進化的汗腺,到了現代反而正在退化。」心臟、肺臟等內臟的功能,會因為疾病而衰退,但並不會退化。因為這些器官是人體內已經進化完成的器官。然而,由於汗 腺是在人類進化的過程當中最後出現的器官,因此,最容易發生功能退化的情形,如果長時間不加使用,就會退化。

> 如果長期持續著避免流汗的生活習慣,汗腺會回到進化之前的狀態,而造成人體的退化,結果自然也會使腦部退化了。

> 人類變「爬蟲類」  
> 體溫不調節,受冷氣控制

> 近年來,「變溫人」越來越多了,也就是體溫會隨著氣溫升高的人。

> 炎夏午後的教室裡,發燒、感到身體不適而暈倒的中、小學生正在增加。這些孩子們被大家七手八腳的送到保健室,在開冷氣的環境中躺著休息後,高燒就退了。也就是說,他們的體溫被外界溫度變化操縱著。

> 這種情形並不只發生在孩子身上。就算是大人,如果在一天當中重複來回於高溫和低溫的環境,比起腦部等身體內部感受到的溫度,皮膚感受到的溫度變化會較敏感,而變成剛才提到的「變溫人」。

> 事實上,人類是不受外界氣溫變化影響,能夠保持一定體溫的恆溫動物。人類之所以會被外界氣溫變化影響甚至倒下的原因,在於無法自己調節體溫,變得像蛇、蜥蜴之類的變溫動物一樣了。不會流汗的人類,會退化成爬蟲類。

> 據說使人體機能最安定的溫度大約是三十七℃,其原因和腦部大有關係。在人體內能量代謝最旺盛的場所就是腦部,而讓代謝得以進行的是酵素。腦部的酵素對溫度特別敏感,因此如果要讓代謝穩定進行,溫度的安定是不可或缺的。事實上,對腦部酵素的活性最適宜的溫度就是三十七℃。

> 日文裡有一句話叫作「頭寒足熱」,正如這句話所說,腦部以外的器官其實要在高於三十七℃的溫度才能運作得更順暢。肌肉在運動前利用準備體操暖身,就能活動自如,內臟也是如此。

> 有醫學報告指出,體溫每上升一度,內臟的免疫力就提高三○%。也就是說,對體內大部分的器官而言,三十七℃其實太冷了。人體的正常體溫雖然是三十七℃,但這是其他器官配合重要中樞──腦部的理想溫度的結果。

> 「變溫人」在幼年時期的特徵,就是基礎體溫過低。兒童的正常體溫應該是三十六℃,但低體溫的孩子們大約在三十五℃上下。

> 為什麼低體溫兒一直在增加呢?其實這是因為汗腺功能大大受到後天環境的左右。尤其嬰幼兒時期也是汗腺的生長期,孩子如果在此時不流汗,汗腺會一直處於未發育的狀態,長大後就變成無法調節體溫的變溫人。然而,生活在空調設備十分普及的現代的嬰幼兒,無論夏天或冬天都在空調調節的舒適溫度下成長。換句話說,這些孩子沒有流汗的必要。

> 汗腺沒完全發育的孩子,長大後走出戶外,也無法排出必要的汗降低體溫。結果導致身體藉降低基礎代謝來抑制身體產生熱能,基礎體溫在三十五℃上下的低體溫兒就增加。

> 不流汗容易失眠   
> 腦溫不下降,難舒適入夢鄉

> 人的體溫在一天當中起起伏伏,白天上升,夜晚下降,以這樣的規律來維持健康。夜晚體溫下降,腦細胞的活動安定後,就會進入「微冬眠」般的狀態而熟睡。因此剛入睡時排出的汗水是為降低體溫的「好的汗」。順帶一提,洗完澡後如果馬上吹冷氣,這時腦溫未完全下降,會讓人睡不安穩。

> 再補充一點,不容易流汗的人容易失眠的原因,是因為無法有效降低體溫而難以進入夢鄉,在睡眠中體溫較高,因此也只能淺眠。
(圖文資料來源:網路分享)
~~~~~~~~~~~~~~~~~~~~~
這篇報告的論述比較適合解釋熱帶亞熱帶地區的一般人體現像,
我們可分別從體內環境和體外環境來看,
以體外環境來說:

生活在寒帶地區的人因外在氣候緣故,人體內部運作會相對鎮靜、緩慢如冬眠生物。在這種環境中生長的人自然不易流汗,汗腺的發展也就不需太發達了,所以比較不會出現如報告內容所提的狀況,反之若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人,汗腺不發達可能就會造成身體上的一些問題。我們的身體很聰明會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而演化出不同的因應機制。
而以體內環境來說:
如果一個人透過修行的力量足以改變調整體內地、水、火、風四大時自然也會出現和此報告內容不一樣的情況,這種人的皮膚毛孔已可發展做呼吸用而不是像一般人一樣是透過毛孔來散熱流汗。
Vincent  2014/08/01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步行  
堅持步行的驚人效果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由於人體2/3的肌肉集中在下半身,所以六十多歲的人可以有年輕人七成的握力和臂力,但下半身力量卻只剩下四成。不過,大家也不必擔心。
       最近,包括以色列、美國在內的科學家們發現,溫和地健步行走,具有神奇的抗衰老功效。

最近在美國出版的《走路!不要跑步。》一書中,作者⋯⋯
史塔曼博士指出:“行走健身要求邁大步,速度較快,雙臂擺動,抬頭挺胸。”別以為健步行走就是簡單的下肢運動。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證實,規律的健走可有效鍛煉身體各部位: 頭腦——促使腦部釋放內啡肽,使心情愉悅。

  肺部——增加肺活量、降低嗜煙者對吸煙的渴望。

  背部——加強背肌力量,且對背部傷害較小。

  腿腳——行走相當於對骨骼進行力量訓練,能明顯增強腿腳骨骼和肌肉力量。

     行走能治病 現代運動科學的新發現給健走鍛煉方式提供了更多吸引人的亮點。

      以色列科學家阿列克斯.奧辛斯基博士經過18個月的研究指出:“堅持行走,男性就用不著偉哥。”

他發現男人下肢運動神經與掌管性功能的勃起神經密不可分,每天四公里,一週三次的行走鍛煉,對男性性功能障礙(ED)有67%的療效。

       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最新報導,一周步行三小時以上,可以降低35%~40%的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美國《自然》雜誌的最新報導稱,60歲以上的人,一週三天,每次步行45分鐘以上,可以預防老年癡呆。

     一周步行7小時以上,可以降低20%的乳腺癌罹患率,對II型糖尿病有50%的療效。

1、步行能增強心臟功能,使心臟慢而有力。      
2、步行能增強血管彈性,減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       
3、步行能增強肌肉力量,強健腿足、筋骨,並能使關節靈活,促進人體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      
4、步行可以增強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促進胃腸有規律的蠕動,增加食欲,對於防治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習慣性便秘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      
5、在戶外新鮮空氣中步行,大腦思維活動變得清晰、靈活,可有效消除腦力疲勞,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據有關專家測試,每週步行三次,每次一小時,連續堅持4個月者與不喜歡運動的人相比,前者反映敏銳,視覺與記憶力均佔優勢。
6、步行是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健身方式,可以緩解神經肌肉緊張。據專家測定,當煩躁、焦慮的情緒湧向心頭時,以輕快的步伐散步15分鐘左右,即可緩解緊張,穩定情緒。    
7、定時堅持步行,會消除心臟缺血性症狀或降低血壓。使人體消除疲勞,精神愉快,緩解心慌心悸。
8、步行可減少甘油三脂和膽固醇在動脈壁上的聚積,也能減少血糖轉化成甘油三脂的機會。    
9、步行能減少人體腹部脂肪的積聚,保持人體的形體美。 10、步行能減少血凝塊的形成,減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10、步行能減少血凝塊的形成,減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11、步行能減少激素的產生,過多的腎上腺素的產生,過多的腎上腺素會引起動脈血管疾病。
12、步行可以保護環境,消除廢氣污染,對強健身體,提高身體免疫力,減少疾病,延年益壽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總之,活著就要動起來,將運動生活化。     
  祝福我的朋友們健康、快樂!
  生命在於運動,今天你走了嗎?
(圖文資料來源:網路分享)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落靜心  
晨昏的陽光是最好的肝藥!(圖文資料來源:網路分享)

一名21歲大四男學生因為熬夜打電玩,罹患猛爆急性肝炎,居然在特殊陽光波長的治療下,配合均衡飲食,肝指數從一個月前3200單位降至60單位,恢復正常,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專家建議肝病患者、或是肝不好的人最好每天早晚出門曬曬太陽,眼睛直視晨光及夕陽的紅光,時間約15~30分鐘,整個人沈浸在舒服、不刺眼的紅光中,就能提高肝臟功能,並有助維護正常視力。
⋯⋯
中醫藥研究新知學術研討會在台北市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舉行時,美國西雅圖自然療法醫科大學臨床指導教授潘念宗以「肝炎研究新知」為題,發表獨創的ss2006理論及臨床研究報告。

潘念宗指出,ss2006理論的兩個s就是指sunrise(晨光)、sunset(夕陽),研究發現,這兩個時段的陽光波長在3千~ 9千l ux之間,每天早晚各暴露15~30分鐘,就能讓體內粒腺體產生能量,有助於提升肝功能。

潘念宗表示,血液篩檢結果發現,年輕人的肝炎並非病毒或酒精引起,而是免疫系統出問題,在與家長討論之後,決定採用晨光夕陽療法,並配合均衡飲食。

潘念宗說,從中醫觀點來看,肝主目,如果對於肝臟功能有所助益,對於視力保健也會有一定的效果,美國太空總署早在二千年就開始運用晨光夕陽的紅光來治療帕森金氏症,並修補受損的視力,效果非常不錯。

潘念宗強調,凌晨一時至三時是肝經運行的時間,而一時至四時也是褪黑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候,這個時候一定得好好睡覺,避免熬夜,以免傷及肝腎,甚至引發自體免疫性的猛爆性肝炎!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雙手握拳  
道家握固養生法!(圖文資料來源:網路分享)

「握固」是道家養生修煉中常用的一種手印,將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於無名指(第四指)根部,然後屈曲其餘四指,稍稍用力,將大拇指握牢,如攢握寶貝一般。

無名指根部是肝魂關竅之所在,中醫學理論提出「肝主握」。我們看新生的小孩子肝經氣特別充足,小孩子出於自保,往往會本能地緊握拳頭以「固魂」,當人的生命結束的那一瞬間,卻是「肝魂盡失,撒手而去」的。
⋯⋯
從中醫上說,握固有助於安魂定神,收攝精氣。因此,可以認為握固所作用的人體系統是肝經系統和腎經系統。中醫學理論認為:「肝腎同源」,肝屬性為木,主升發,能疏洩情志、調暢氣血,其中肝經系統包括肝、膽、眼睛、筋、爪甲等組織器官。肝經系統的經脈運行在身體側旁。腎屬性為水,主封藏,是生長發育之本,腎經系統包括腎、膀胱、耳朵、骨、頭髮等組織器官。腎經系統的經脈運行在身體內側。肝經系統和腎經系統平時互相協調配合,可以使人體精氣收藏、氣血布散,長期堅持可以安定神魂、辟邪防疾。

握固還可以屏蔽周邊環境的電磁輻射,對健康非常有益,孩童是本能地握固,保護自己,我們現在瞭解了這個知識,也要這樣去做,尤其是常在網上衝浪的,更要注意學習使用該法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起床前握固可以補充陽氣。每天早上起床前的幾分鐘,平躺在床上,兩腿伸直,兩臂自然放在身體兩側,按照我們上面介紹的方法做握固十多次,需注意的是,回握一定要用力。這是針對早上時間比較緊的人的做法。如果你早上的時間比較充足,可先穿好衣服,盤坐在床上(如果床比較軟,可選擇較大點的椅子)。微閉雙眼,自然呼吸,雙手握固10~30分鐘,可增強你的免疫力,使你免受外界刺激。

握固有助於安魂定神,靜心安神之效,收攝精氣,滋陰降火。對於體內虛火較多、經常性地鼻乾嚥痛、腦熱耳鳴、手心發燙、脾氣煩躁、容易生氣發火的人,在走路、坐車、閒聊、看電視、開會等手臂閒下來的時候就可以做一做握固,堅持一段時間之後,虛火的症狀就會得到改善。老年人走路時,持握固訣,可以防跌,或可一試。

握固還可以暢通氣血,護髮養顏。中醫認為,「髮為血之餘」,「腎之華在髮」,就是說,烏黑亮澤的頭髮能說明你精血旺盛。握固能固精補腎,當然能幫助你烏鬚黑髮。

  握固訣又叫嬰兒訣,是對嬰兒「骨弱筋柔而握固」的生命本原狀態的一種「回歸」,攥著拳來,撒開手去,是人,概莫能外。

養生的方法不在於多,而貴在堅持。不妨你也經常保持兩手握固吧!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茲海默症  
好壞膽固醇攸關阿茲海默症!文/莊瑞萌(台灣醒報)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發現,人體內的好膽固醇越高與壞膽固醇越低,會使腦部形成斑塊的機率降低,較不容易形成阿茲海默症(老年癡呆症),研究者指出,過去對於膽固醇升高與阿茲海默症的關聯已經被研究過,這次則是首度以人體實驗後證實,膽固醇與腦部斑塊沉積兩者有關聯。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者針對74位70歲以上民眾進行觀察,其中共有3位已有輕度失智現象,33位認知功能正常與38位出現輕度認知障礙,結果發現當空腹時的「低密度膽固醇」⋯⋯(或稱壞膽固醇LDL)如果偏高以及「好膽固醇」(HDL)偏低,則做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生物標記,「β-澱粉樣蛋白斑塊」會在腦中增生。

  研究者李德表示,「如果好膽固醇偏高以及壞膽固醇偏低,會讓腦部的β-澱粉樣蛋白斑塊降低,壞膽固醇高於100 mg/dl而好膽固醇低於40mg/dl則是最高風險族群。」因此,李德認為,如果要大幅降低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便要及早在中年時降低這類澱粉沉積的出現,方法是透過控制膽固醇。

  對此,英國阿茲海默症研究協會代表費普絲也認為,中年時保持健康生活,也就是均衡飲食、保持正常體重、不抽菸、規律運動、維持血壓正常,及定時檢查膽固醇等良好生活習慣,是確保老年時認知功能依舊維持正常的秘訣之一。過去醫師也建議,降低壞膽固醇比例並提高好膽固醇攸關心臟健康與否,如果壞膽固醇偏高,則血管容易變窄或硬化,引發心臟疾病。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JAMA Neurology》期刊!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血管清道夫  
血管要養不要治!(圖文資料來源:網路分享)

很多人以為,只有到老了的時候,才用為我們的血管操心。殊不知,血管斑塊變大,從30歲以後就加速了,再加上現代人活得越來越累、吃得越來越不健康、運動得越來越少,不知不覺中加速了血管的衰老和損壞。專家提倡:早點「養」血管,勝於老來「治」。

35歲的齊皓在某策劃公司任副總,有著令人羡慕的事業和薪酬,所付出的代價就是,要在各地奔波,熬夜工作成了家常便飯,疲倦時不得不一根接一根地抽煙來提神,平時還免不了參加各種飯局,吃飯睡覺都沒個準點。⋯⋯

由於年輕,再加上每年公司例行體檢都沒查出問題,所以平時偶爾有些胸悶、乏力,他也沒當回事。最近天氣突然轉涼,有天早上起床時,他忽然覺得胸口劇痛,摔在地上不省人事。到醫院後被診斷為急性心梗,幸虧搶救及時,齊皓才逃過了一次生死大劫。

  現在很多中青年人像齊皓一樣,雖然表面看起來依然精力充沛,連感冒都少得,其實身體裡的血管已經悄悄老化,慢慢失去彈性,其中最常見的後果就是突發心腦血管疾病。人體每6.5平方釐米的皮膚上就分佈著長約6.1米的血管。好的血管讓人看著特別舒服:動脈血管富有活力,血管口徑大,管壁光滑、柔軟,彈性好,輸送血液的能力也最強。

  可有些人的血管不免讓人捏一把汗,就像家中的自來水管一樣,用的時間長了,管道內壁就要結垢、生銹,逐漸導致管道受阻而無法供水。血液中的「水垢」是指膽固醇、甘油三酯等,它們在血管壁上越積越多,形成如同黃色小米粥樣的斑塊,久而久之,使血管壁彈力下降,血液流動受阻,最終因缺血而引起心、腦血管病。

  (一)血管天敵黑名單:

1、餐餐大魚大肉,血管容易堵:三四十歲的人常在外面應酬,餐館裡的菜多用「高油、高鹽、高糖」和「濃油赤醬」炮製出來,導致血管裡的脂肪越來越多,容易將血管堵塞。

2、晝夜顛倒,打亂血管生物鐘:三十歲以上的人大多是單位的中流砥柱,不可避免地成為「熬夜族」。從養生角度來說,晚上11時到淩晨三點鐘,是保證肝膽代謝血流的時間。熬夜時,不止你自己,心腦血管的生物鐘也會被打亂,導致體內過多地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讓血管收縮、血液流動緩慢、黏稠度增加,長期「黑白顛倒」的人,患心臟病的風險會比正常人增加一倍。

3、一天兩包煙,血管易「中毒」:「吸煙是導致血管發生故障的元兇之一,哪怕你身體再好,一天兩包煙,也肯定會給血管留毒,讓它一天天脆弱下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張紀蔚說,美國科學家50多年的研究表明,每天吸煙20支以上,冠心病風險會增加2—3倍。還有研究發現,熬夜時吸煙,會使血液的黏稠度比正常時升高8倍以上。

4、運動少,血管垃圾多:下肢血管也很重要,但常被大家忽視。復旦大學血管外科研究所副所長符偉國教授介紹,如果腦血管有問題,出現心臟病的機率是正常人的2—3倍,可如果下肢血管有問題,這機率就會變成4倍。

  正常人皮膚上每平方毫米約有600根毛細血管,平時只開放100—200根,多運動能讓更多的毛細血管開放,促進血液微循環;而長期不運動,血管內的垃圾會逐漸累積,形成粥樣硬化斑塊這個「不定時炸彈」,還會影響到毛細血管供血,並且隨時可能被引爆。

5、高血壓、糖尿病拖累心腦血管:沒有症狀或不加控制的高血壓,是引發諸多血管病的導火索。高血壓患者發生腦梗死的機率是正常人的4—7倍。而高血糖不僅累及微血管,還會導致大血管病變,血糖高的人,腦卒中的發生率比正常人高2—3倍。壞心情傷血管,瑞士專家最近證實,精神壓力可引起血管內膜收縮,加速血管老化。

  (二)養血管做套操:

  人們常說,「血管年輕人不老」,可人過三十,很難有時間、精力,好好保養自己的血管。對此,專家們教給大家一些日常護血管的小竅門。

  一,吃點血管「清道夫」:

山楂、燕麥、黑木耳、金橘、茄子、紅薯、大蒜、洋蔥這八大食物最能疏通血管,並保持血管壁的彈性。醋也能軟化血管、降低血脂。徐成斌的秘訣是,每天晚上少吃乾飯,用小米加黃米熬點稀飯,再加幾顆枸杞子和大棗,最護血管。

  二,四多食品少不了:

1、含魚油多的食品:魚肉富含甲硫氨酸、賴氨酸、脯氨酸及牛黃氨酸,有改善血管彈性、順應性及促進鈉鹽排泄的作用,富含ω-3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魚油還有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減少脂質沉積及改善纖溶的功能。

2、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可補腎填精,有助調節血管張力、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血管損傷,例如海參、泥鰍、鱔魚及芝麻、山藥、銀杏、豆腐皮、葵花子等;多吃富含葉酸的食物,膳食中缺乏葉酸及維生素B6、B12,會使血中半胱氨酸水準升高,易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促進粥樣硬化斑塊形成。

3、補充葉酸對降低冠心病和中風發病率有重要作用:專家建議中老年人尤其是心血管病人,應多攝食富含葉酸的食物,如紅莧菜、菠菜、龍鬚菜、蘆筍、豆類、酵母及蘋果、柑橘等。

4、多攝入天然抗凝與降脂食物:攝食此類食物有助減少心肌梗死與缺血性中風。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黑木耳及含吡嗪類物質如大蒜、洋蔥、青蔥、茼蒿、香菇、龍鬚菜及草莓、鳳梨也有一定的抗凝作用。番茄、葡萄、橘子中含少量類似阿司匹林的水楊酸抗凝物質。降脂食物有螺旋藻、香芹、胡蘿蔔、山楂、紫菜、海帶、核桃及橄欖油、芝麻油。

  三、飯前運動,幫血管駐齡:

國外,研究顯示,每天運動半小時,如走路、騎自行車、游泳、打門球、打乒乓球、慢跑、游泳、爬樓或登山,都能起到減肥消脂的作用,提高血管「年輕化」程度,防止變老。如果飯前適度運動,保護血管的效果更好。

  四、每週兩塊黑巧克力:

黑巧克力含有天然抗氧化劑黃酮素,能防止血管變硬,同時增加心肌活力、放鬆肌肉,防止膽固醇在血管內積累,對防治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功效。

  五、喝綠茶品紅酒:

徐成斌建議,在家或外應酬時不妨喝點綠茶,因為其中的兒茶酚能減少血液中壞膽固醇的含量,增加好膽固醇的含量,增加血管柔韌性、彈性,預防血管硬化。或者每晚用玻璃杯喝上大半杯(約100—150毫升)紅酒,它具有抗氧化作用,一周喝上四五次,能很好地軟化血管。

  六、血管體操每天做:

大步快走是一節不錯的心血管操,可以增強肌耐力並增強血管彈性!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可樂  

三分鐘教你認識可口可樂 。 最佳的除鏽工 !?怵目驚心! 

http://www.flixxy.com/coca-cola-rust-removal.htm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03  
改善糖尿病蔬果汁(3)
作者:吳永志醫師(圖文資料來源:網路分享)

平衡血糖血壓蔬果汁
【份量】
1天6杯⋯⋯
口感:酸甜
【功效】
改善糖尿病(二型),平衡血糖,還能減肥,降膽固醇、降血壓。
【材料】
蔬菜:
中型紅色甜菜根1/2個、胡蘿蔔1條、大黃瓜1條、君達菜1大葉(由根到葉)、玉米1根(黃白皆可)。
水果:
番茄2個、檸檬1個。
配料:
蒸餾水2又1/2杯、老薑5片、亞麻子3小匙、枸杞3大匙、丁香粉1/4小匙(或葫蘆巴粉1/2小匙或肉桂粉1/4小匙)、蜂花粉2小匙。

【作法】
所有食材洗淨。甜菜根去皮切塊。胡蘿蔔及番茄切塊。大黃瓜不去皮切片。玉米削下玉米粒。枸杞泡熱水備用。
檸檬削去外皮,保留白色纖維、果肉,不去籽。
把蒸餾水倒入3匹馬力以上的蔬果機內,再放入所有蔬果及配料,一同攪打成汁,即可飲用。

【吳醫師的叮嚀】
每天保持在陽光較強時,進行快步走路30分鐘的運動,一天2次。
大黃瓜能降血糖和血壓。君達菜含有類似胰島素的植物生化素,能降血糖和消除疲勞。丁香粉能降血糖、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葫蘆巴粉能平衡血糖,降三酸甘油脂,升高好的膽固醇。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多因為,吃過多精製粉類食物如麵粉、麵包、糕餅和過多煎炒的食物。飲食上應盡量細嚼幔嚥,少量多餐。

【補充】
Q:蔬果汁怎麼攪打?平均打多少的時間?
A:先將材料放入蔬果機中,用30秒打碎後,再按低速打10秒,再轉高速打60秒後,再轉低速10秒,即可飲用。若要再加配料,同樣依照低速10秒後,轉高速60秒,再轉低速10秒即可。
Q:食譜中的容量單位如何換算?
A:1杯=250cc=8盎司
1小(茶)匙=5cc=5公克(g)
1大(茶)匙=3小匙=15cc=15公克(g)

PS.
本文僅供參考,相關食療的運用應考量個人體質慎用或諮詢具臨床實務經驗相關專業人士之意見。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02  
改善糖尿病蔬果汁(2)
作者:吳永志醫師

改善高血糖高血壓蔬果汁
【份量】
1天6杯⋯⋯
口感:酸苦微甜
【功效】
改善糖尿病(一型和二型),平衡血糖,降血壓。
【材料】
蔬菜:
中型紅色甜菜根1/2個、苦瓜1/2條(白或綠皆可)、大黃瓜1/2條、君達菜3大葉(由根到葉)。
水果:
新鮮藍莓1/2杯、檸檬1個。
配料:
蒸餾水2杯、嫩薑1塊(約3公分)、肉桂粉1/4小匙(或小茴香粉1/4匙)、蜂花粉2小匙、枸杞3大匙。
【作法】
所有食材洗淨。甜菜根去皮切塊。苦瓜保留籽切塊。大黃瓜不去皮切塊。
檸檬削去外皮,保留白色纖維、果肉,不去籽。枸杞泡熱水數分鐘備用。
把蒸餾水倒入3匹馬力以上的蔬果機內,再放入所有蔬果及配料,一同攪打成汁,即可飲用。

【吳醫師的叮嚀】
此道蔬果汁可少量多次飲用。2杯當早餐。午晚餐前1小時各1杯。下午每2小時1~2杯。因為苦瓜如君達菜都有天然的胰島素,可平衡血糖和降血壓,而大黃瓜也具此功效。
糖尿病患者除了喝蔬果汁,要避免麵條、麵包、米粉、糕餅、甜品及煎炸炒烤燒,尤其不能吃花生、腰果和奶製品。
用3大匙纖維粉加入1大杯水,加3大匙椰子油混合後立即服下,一天飲用3次。

【補充】
Q:蔬果汁怎麼攪打?平均打多少的時間?
A:先將材料放入蔬果機中,用30秒打碎後,再按低速打10秒,再轉高速打60秒後,再轉低速10秒,即可飲用。若要再加配料,同樣依照低速10秒後,轉高速60秒,再轉低速10秒即可。

Q:食譜中的容量單位如何換算?
A:1杯=250cc=8盎司
1小(茶)匙=5cc=5公克(g)
1大(茶)匙=3小匙=15cc=15公克(g)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01  
改善糖尿病蔬果汁(1)
作者:吳永志醫師(圖文資料來源:網路分享)

改善低血糖蔬果汁
【份量】
1天6杯⋯⋯
口感:甜帶微酸
【功效】
改善低血糖。
【材料】
蔬菜:
小型紅色甜菜根1個、胡蘿蔔1條、玉米1根(黃白皆可)、小黃瓜1條、小紅番薯1條。
水果:
番茄1個、檸檬1個、新鮮藍莓1/2杯。
配料:
蒸餾水2又1/2杯、枸杞3大匙、小茴香1/4小匙、月桂葉5片、甘草粉1小匙、蜂花粉3小匙、黑胡椒粒5小粒。
【作法】
所有食材洗淨。甜菜根去皮切塊。胡蘿蔔及番茄切塊。玉米削下玉米粒。小黃瓜切塊。番薯連皮切塊備用。
檸檬削去外皮,保留白色纖維、果肉及籽。
把蒸餾水倒入3匹馬力以上的蔬果機內,再放入所有蔬果及配料,一同攪打成汁,即可飲用。

【吳醫師的叮嚀】
此道蔬果汁建議一天需喝4~6唄。
低血糖是糖尿病的開始,應避免吃一切煎、炸、炒的食物和肥肉,同時要少吃精製粉類做成的麵條、麵包、米粉、河粉、饅頭等食物。
有低血糖症狀的人,要採取少量多餐,一天5~6餐來平衡血糖,並多吃蔬康菜水果,還有馬鈴菩、番薯、玉米、海鮮、海藻的紫菜和少量瘦肉。

【補充】
Q:蔬果汁怎麼攪打?平均打多少的時間?
A:先將材料放入蔬果機中,用30秒打碎後,再按低速打10秒,再轉高速打60秒後,再轉低速10秒,即可飲用。若要再加配料,同樣依照低速10秒後,轉高速60秒,再轉低速10秒即可。

Q:食譜中的容量單位如何換算?
A:1杯=250cc=8盎司
1小(茶)匙=5cc=5公克(g)
1大(茶)匙=3小匙=15cc=15公克(g) 

PS.
本文僅供參考,相關食療的運用應考量個人體質慎用或諮詢具臨床實務經驗相關專業人士之意見。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雜豆  
雜豆湯是吃素人的好朋友!(圖文資料來源:網路分享)

有此一說:

我個人的經驗:我吃素,不吃蛋,很少吃奶類,我剛吃素的時候多是吃青菜豆腐,有段時間經常晚睡(每天只睡5個小時左右)發現經常掉頭髮。
⋯⋯
我當時人在加拿大,發現一個信外道的西方男人他也是吃素的,不過卻是的那種長得壯壯的,肌肉男,我問他的一個朋友,人家是怎麼吃的,他的朋友告訴我說,他吃很多mixed beans,於是我也開始吃,雜豆湯。

方法:找到你所能找到的豆類:紅豆,大豆,黑豆,鷹嘴豆,豌豆,各式各樣的,最好有一二十種,越雜效果越好,如果只有幾種,就沒那麼好,(除了綠豆,綠豆是解暑的,只有夏天的時候才放,冬天吃的時候不放),然後把它們放在一個容器中,混合均勻,我個人為了口感好,還放一些薏仁,杏仁,花生等。

頭天晚上抓幾把泡上,第二天就可以煮成雜豆湯,水滾開,開小火悶煮2個多小時,直到所有的豆子都煮爛了,就可以了,每週吃一大碗雜豆,保證營養夠。

我有段時候一周吃兩次,發現我的頭髮不但不掉了,而且髮根都長的很粗,很結實,髮質都變了,我現在還是一周煮一鍋,吃兩頓。(豆子煮好,要儘快吃完)

我的飲食就是吃平常的素食,再加上雜豆湯,幾年過去了,朋友都說我的皮膚細滑,人看上去很年輕,我就告訴他們我吃素,身體毒素少,吸收的都是植物脂肪,顆粒小,皮膚自然就細滑,愛美的女孩子可以多試試吃素!

  第二意見:

KingNet藥物諮詢特別門診藥師回答:
  義守大學附設義大醫院中藥科 吳宗修 藥師

這些豆類食品如紅豆,大豆,黑豆,鷹嘴豆,豌豆,綠豆等各式各樣的豆類,另再加一些薏仁,杏仁,花生等,除了口感外,的確也提供許多的營養成份。

但即使雜豆湯有那麼多的好處,亦有其禁忌;如痛風症病人要注意進食量,以免令尿酸過高。還有豆類蛋白質高,普林也高,對腎臟病人、尿酸高的人不是健康首選,有消化不良的問題;也要斟酌吃豆類,避免脹氣。

另外提醒購買雜豆時,最好買真空包裝的產品,不同食材,分開包裝,因為每種食物的保存方法不一樣,混裝容易引起質變,尤其食材氧化。還有要特別注意的是豆類保存不良,易產生黃麴毒素,一旦吃下肚就容易傷肝,不可不慎!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編輯部】提供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燒  
小兒退燒新知~發燒躺冰枕無效,恐影響代謝致休克!
(圖文資料來源:網路分享)

孩子一發燒,不少家長擔心腦子「燒」壞,會拿冰枕、散熱貼布幫孩子退燒。但根據衛生署與兒科醫學會發布的最新版「兒童發燒處置建議」,上述物理性退燒方法會干擾免疫系統,增加身體負擔,導致病程延長。對於代謝異常病童,更可能造成代謝系統崩潰致休克。
兒科醫學會祕書長李秉穎表示,燒壞腦子與發燒無關,而是腦炎、腦膜炎等疾病引起。他說,發炎引起的發燒,僅退燒藥、退燒針、肛門塞劑能退燒。冰枕、散熱貼布、脫衣服、吹電扇⋯⋯、打點滴,根本無效。冰枕、散熱貼布對熱衰竭、熱休克等身體無法散熱時才有效。

腦部升溫增免疫
發燒定義為體溫攝氏38度以上。生病時發燒,屬保護性的本能反應,目的在加強身體對疾病抵抗力,發燒時腦部自動將體溫設在攝氏39、40度。
放冰枕等物理性降溫方式,等於違背腦部命令,為提高體溫到腦部要求標準,代謝反應須加快,反而增加身體負擔,「盲目退燒會干擾免疫系統、使抵抗力變低,疾病反而較慢才好。」
  對代謝異常疾病、慢性心肺疾病等發燒高危險群,使用冰枕等物理性退燒方法,常讓病情加重,身體代謝系統負擔加重,造成休克甚至是死亡。

手腳冰冷宜保暖
發炎引起的發燒,若在攝氏39度以下,且無特殊不適,不必給退燒藥;剛發燒時會手腳冰冷,應注意保暖,若超過攝氏39度可給退燒藥。
提醒家長,退燒藥目的在讓小孩感覺舒適,效果僅幾小時。若病程未結束,退了又燒,很常見,6歲以下或20公斤孩子給退燒藥應依據體重,不論藥水、塞劑,應間隔4小時以上,以免劑量過高,傷害肝、腎。若在攝氏37.5度就給退燒藥,恐使體溫降太低,傷害大腦、心臟。

呼吸急促快送醫
孩子未發燒時,若有呼吸急促或困難、意識障礙、嘴唇發紫等重症徵兆時,就應立即送醫。
兒童發燒 注意事項
■一般孩童未超過39℃,或無特殊不適,不需積極退燒。但有代謝異常疾病、慢性心肺病等特殊病童,體溫逾38℃,可考慮退燒
■退燒藥效果僅數小時,目的讓病童短暫舒適,若疾病未癒,退了又燒屬正常,不能自行加藥服用
■未發燒時呼吸急促、抽筋、意識不清、嘴發紫、喊頭痛等重症前兆,應速就醫
■冰枕、散熱貼片等物理性退燒,對病毒、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燒無效。僅對衣服穿太多、熱衰竭等體溫過高時才有用
■打點滴無益退燒,脫水才需補充水分、電解質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翹腳01  
要注意!【翹腳】身體無法承受的重!
(圖文資料來源:網路分享)

翹腳這個小動作容易造成骨盆的不平衡,當骨盆不平衡,改變肌肉的長度、張力之後,牽一髮而動全身,所有症狀開始延伸。因為地球的萬有引力,人體配合自我調節,讓人身體垂直地面。假設翹右腳在上,因此左邊的屁股比較高,如果沒有自我調整的能力,人應該就會往左邊摔下去了。但是因為要維持平衡,因此腰椎會往右邊彎曲,然後胸椎為了要維持平衡, 所以胸椎要往左邊彎曲,頸椎則往右邊彎曲。這樣身體才能維持平衡。但是讓脊椎排列彎曲的是【筋】⋯⋯的拉力造成的,凹側的部分的神經也會被壓迫到,神經訊號因而傳導不良,導致嚴重的【筋傷】,身體將產生各種病。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植牙  
能做假牙就不要植牙--一位資深牙醫的良心告白!文/鄭光顯 (康健雜誌171期)

我詳細研讀《康健雜誌166期》「牙醫沒說的植牙三大陷阱」之後,同意這篇文章大致所言真實,很少有刊物談論如此詳盡。但還有其他陷阱需要補充,畢竟許多人對於該不該做植牙或假牙仍霧煞煞,且對這部份的醫療品質存著許多迷思,決定寫下多年來的臨床心得,跟大家分享。

Q1植牙較優於傳統假牙治療?
⋯⋯
任何醫療的最大目標應該是:治療者願意提供較省時、省錢、簡單不複雜、安全的診斷及治療方法,且以病人利益為首要考量。

可惜,醫療在資本主義影響下傾向商業化,植牙已不是「林來瘋」而是「植牙瘋」,成為最夯的醫療方法,這是因為多數民眾及牙醫師被誤導的結果。

植牙是缺牙時的治療方式之一,但非首選,是沒有辦法的最終選擇,在許多狀況下,傳統假牙不管是固定或活動假牙,仍能有不錯的效果。大部份情況都不是非用植牙醫療不可(殺雞不必用牛刀)。但是想在傳統假牙醫療模式中得到高水準的醫療,並不容易,許多醫療者趁機鼓吹植牙有多棒。

執業牙醫30年來,我常接獲假牙不舒適、到處求醫都沒辦法得到滿意解決的病人說:「不知道,也無從選擇何者有較高明醫術的治療者,而困擾不已。」

因為許多病人及醫療提供者不太清楚成功療法的標準,就算病人「感覺還算不錯」,但在達人的檢視下,離成功標準還遠呢!因為病人往往使用植牙一段時間後,不良狀況才會慢慢浮現。

傳統假牙的治療模式比植牙悠久。一項大規模文獻研究發現,傳統固定式假牙10年的生物性併發症,如再度蛀牙、牙周病變、牙髓病變及生物機械性併發症例如假牙鬆脫、斷裂等,約一成左右;但植牙後五年,植體周圍炎(牙床骨、牙齦發炎)、植體零件鬆脫、斷裂、人工牙根及復假牙鬆脫、斷裂、失敗等約二∼五成。

Q2植牙屬侵入性醫療,比傳統假牙風險高?

植牙除了傷口有感染的風險,其他像是傷口出血、傷口疼痛、傷口腫脹或癒合不良、局部麻醉風險、因併發症或手術效果不如預期,必要時仍需再度手術及其他治療。

特殊性症狀者如:骨髓炎、蜂窩組織炎、鼻竇炎、敗血症、皮下氣腫、臉部皮膚瘀血腫脹,顏面嘴唇、下頷、牙齒或舌頭暫時或永久性麻痺感,開口困難,口內疤痕形成,需要附加額外的手術材料,包括軟或硬組織,植牙失敗再度手術取出,在第二度手術前,人工牙根可能提早外露而看得見。

根據一項研究指出,比較嚴重的還有傷到下頷神經,造成嘴唇、牙齒、舌頭永久性麻痺的約有5∼15%。至於其他少見併發症像是傷及舌下血管出血,造成呼吸窘迫而成植物人,或上顎鼻竇手術發炎而致死。

Q3傳統假牙的缺點?

傳統假牙也有缺點,例如會損傷兩邊要固定的自然牙、牙齒有時要抽神經等,不過,多跟治療品質有關,並不是常態。我有個患者上顎、下顎接受植牙,上顎幾年後植體從鼻孔穿出,失敗,做了四、五副全口活動假牙,陸陸續續都出現狀況,令他很不滿意,直到重做全口假牙,才說從此不用假牙黏著劑,吃飯、說話可以比較穩,不會脫落,可以吃比較硬的花生,吃東西也較有味道,體重也慢慢增加。

Q4植牙愈來愈多併發症,造成醫療糾紛?

許多人不知道,人工牙根與自然牙根在先天設計上大不同。自然牙先天具有自我保護功能,避免過多不正常咬力傷害自己及其周圍的支持組織,減少損害。

人工牙根的材質,其大小、方向、型態,無法像自然牙內及牙周膜含有敏銳的感覺神經等構造,用久了會對周邊組織造成損傷而不自知,就像糖尿病病人如果腳部神經失去知覺,受傷時並不自知而易感染一樣。所以,人工牙根無法完全取代自然牙的全部功能。

傳統固定式假牙利用自然牙,當然較具優勢。缺牙時,能夠應用傳統假牙方式為首選考量。

而且國內外有別,國外高水準國家的傳統假牙治療費用比植牙還貴;國內則相反,傳統假牙復水準普遍不如國際水準,既然植牙收費較高,就會鼓吹植牙,造成浮濫。愈來愈多人植牙(2006年植牙數量是2002年的4倍),當然併發症愈來愈多顯現。

植牙專家Stuart.J.Froum說,原先植牙都是由對軟、硬組織較內行的口腔外科及牙周病專家執行;現在則是愈來愈多功力參差不齊的牙醫加入行列,當然會增加其併發症,且植牙在大學教育並沒有深入的探討,也沒有臨床實際訓練及經驗,許多牙醫師畢業後,所受的繼續教育多由植牙廠商或私人教師來提供,也未必深入,鮮少認知併發症的林林總總。

並且牙醫師在學習植牙時,講者的成功案例,是高度篩選的結果,避開高風險的病人與病況,號稱高的成功率,只是顯示存活率而已。一項研究顯示,約25∼50%的植牙病患,在日後會引起植體牙周炎,造成疼痛、患側不敢咬東西。

在水準較高的國家是由對牙周病、口腔外科等較有軟、硬組織處理經驗的牙醫操刀。但植牙前的診斷、治療規劃及植下人工牙根後續的假牙復,仍需具高水準的復科牙醫製作配合。

在國內通常由某一科牙醫統包整個治療過程,其品質如何,許多病人無法分辨。復製作或咬合處理不當,引起顳顎關節障礙,頭、頸、口腔、顏面疼痛等併發症,時有所聞,大部份病人初期時並無大礙,使用一段時間後感覺不適,嚴重時才會再度求醫。

所以,當你遇到牙醫宣稱植牙可以咬較硬的食物,比傳統假牙還好時,就要小心!事實上,自然牙能夠及時分辨咬力的大小,以免咬力過大,傷到自己。傳統假牙處理好,也照樣能吃比較硬的東西,但有些部分活動假牙及全口假牙能承受的力量僅是自然牙的六分之一,因為植體先天上無自我保護神經。植牙後則自我感覺良好,殊不知長期咬硬的食物,其實就是加速災難的開始。

文獻中常發現利用植入的人工牙根與自然牙合併使用的牙橋多年後,自然牙齒移位,證明人工牙根缺乏運作人體精密的生物機械原理,易產生不平衡,咬合不穩,導致牙齒移位。

其實,不少的復及牙齒美容(前牙美容貼片)科醫師,對顳顎關節其病變原因、分類、診斷、治療的深入了解、以及對咬合因素在整個咀嚼系統各部份的知識擁有得並不多。

咀嚼系統構造包括耳前關節、頭、頸、臉部肌肉、神經、韌帶、牙齒、黏膜、骨頭,其中一個部位發生狀況,都會影響其他組織的健康,環環相扣。整個系統一旦不平衡,久了就造成各部位的傷害,功能失常、疼痛。肇禍的原因很多,包括植牙後的假牙製作不良,致使咬合不正常、引起顳關節障礙、頭、頸、顏面、口腔、牙齒疼痛,例如頭痛、偏頭痛、耳痛、喉嚨部位講話久了會痛,吃東西、打哈欠耳前關節會痛,關節有彈響,頸部疼痛、喉嚨有異物感、耳鳴等千奇百怪的症狀,到處求醫都不得緩解,屢見不鮮。

Q5如何判斷牙醫師的功力?

首先要能確認診斷、分析關節是否健康穩定,運用各種檢查工具和方法,詳細確認何種關節構造是否有問題?與咬合的關係是否正常?例如用較精確的半調節式咬合器以及面弓來分析,診斷上下牙齒咬合與顳顎關節是否有異常及不平衡的關係,差異的大小,然後提出全口復健治療方法,包括戴咬合板、咬合調整、假牙復、牙齒矯正,手術整修牙床骨等。如果使用多數技工所常用的簡單式咬合器,製作的假牙絕對會有問題。

咬合大師道森曾經說:「現今畢業的牙醫師能夠擁有咬合知識、咀嚼系統、解剖、生理、下顎骨生物機械原理的完整了解,理念到技術超準的,畢竟是少數!」

多數植牙後的假牙製作不良時,有時病人不會感到不舒服,就是感覺怪怪的,有時不太敢咬硬的東西,等到多年後,才驚覺代誌大條了,整個咀嚼系統各部門會無聲無息、持續受到破壞,例如耳前關節(顳顎)內結構,如軟骨變形、移位、退化等。

總之,缺牙時,條件狀況就算不是良好,高品質的傳統假牙仍是首要考慮的選擇,它比較省時、省錢,較安全且不複雜。

(本文作者為資深牙醫師)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呼吸運動  
如何減緩腦波?

¤減緩腦波的方法有二:
1.放慢速度
2.維持規律的節奏
⋯⋯
¤整個呼吸練習法的第一個重點是在於放慢呼吸的速度。第二個重點則是加深呼吸空氣的量。因為放慢呼吸可以減緩腦波的頻率,使腦波從激情的γ波(30-60Hz)降到警戒緊張的β波(12-30Hz),然後再降到安靜放鬆的α波(7-12Hz)。(註:1Hz=每秒振盪1次的頻率)。

¤據研究,呼吸速度如果降到每分鐘低於8次時,腦下垂體就開始完全地分泌。如果再降到每分鐘低於4次時,松果體就開始作用,身體也逐漸進入冥想狀態。 這些腺體的分泌意味著身體的自癒力大幅提升了。

¤深長緩慢的呼吸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減緩腦波,達到身心放鬆的境界。具體的好處是:

1.氣長→不易動怒,氣短→容易動怒。
2.氣長→對事情的看法比較冷靜客觀、比較正面。氣短→對事情的看法比較容易驟下結論、比較負面。
3.氣長→舒緩疼痛。
4.啟動松果體的機能,開發身體的潛能,強化身體自癒能力。

¤由於安靜的腦波有助於身體和心智的健康,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就一直想盡辦法要把心靜下來。但是,要降伏不安的心情及紛擾的雜念是十分困難的,如果刻意去控制它反而容易造成精神分裂(雜念與反雜念兩者之間的對立矛盾),這就是為什麼精神病患當中有很多是帶有宗教屬性的人。有鑑於此,古代哈達瑜伽的前輩們得到一個結論:並不是每一個人坐下來都能夠馬上進入冥想的境界,大多數人仍然必須先做好事前準備的功夫。經過實驗研究後,前輩們建議不要直接由以心制心的法門進入冥想的境界,不妨改由比較容易控制的肉體著手,也就是由以身制心的法門進入冥想的境界。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脾養生  
健脾與養生
作者:王煥華

脾為後天之本,人類健康長壽與否,與脾胃有直接關係。

人體氣血來源於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氣血充足,則面色紅潤,肌肉豐滿堅實,肌膚和毛髮光亮潤澤,外邪不易侵犯,身體不易發病,容光煥發,身體矯健,自然也就健康長壽。⋯⋯

反之,脾胃運化失常,氣血化源不足,則會出現面色萎黃,肌肉消瘦,肌膚毛髮枯萎無光澤,外邪極易入侵,體內易發疾病,面色枯槁,髮疏易脫,身形萎縮,多病夭橫。

津液也是來自脾胃運化的水穀津微,津液和調則外可布散體表,滋養肌膚毛髮,上可流注孔竅,滋養眼耳口鼻,內可滋養五臟六腑,維持正常活動,旁可充骨填髓,流注關節,使髓滿骨壯,關節自如,還可化生血液,灌溉全身。

如果脾胃運化失常,則可破壞津液的代謝平衡,從而導致津液生成不足,或環流障礙,水液停滯不動,或津液大量流失等病理改變,直接影響到人的長壽健康。

正因如此,中醫經常強調脾胃的調養與補益,古代就有醫家提出:「補腎不如補脾」。對於脾胃虛弱的病人或中老年人,都主張運用「益氣」、或「補中」的辦法來加強後天功能。

所謂「益氣」,是針對「脾胃氣虛」而言,氣虛是衰老過程中的主要病理改變,表現為人體多種生理機能的減退,抵抗能力的下降。因此補氣益氣,就是通過加強脾胃後天消化吸收的能力,來增強機體的各系統器官的生理機能,提高機體防禦能力,這是抗衰老的重要途徑。

所謂「補中」,也是針對中氣不足的有效措施,脾胃功能下降,是導致機體衰老的重要方面。中醫學歷來重視後天之本「脾胃」的功能,補中則增強脾胃功能,這在抗衰老中具有重要意義。只要能保持脾胃正常的運化功能,就能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很多人原本生來就先天不足,為何也能得於高壽,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通過養後天以養先天,後天養生可補先天不足。古往今來,這種事例數不勝數。如明末清初的曹庭棟,雖然「幼有嬴疾,俗所謂童子癆」,可以說是先天不足,但他仍活到九十多歲,被世人稱之為養生學家。究其養生之術,用他自已的話來講:「起居寢食瑣屑求之」,並無高深奧妙之處。尤其是在他的《老老恒言》中,列有100個藥粥方,「粥能益人,老年尤宜。老年有競食粥,亦能體健享大壽」。這條粥養經驗,正是養後天之本脾胃的絕妙良方。正如《醫藥六書藥性總義》中所說:「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粳米粥為滋生化育神丹。」幾千年的實踐證明,粥飯是養、脾胃無上之食,《隨息居飲食譜》譽之為「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

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有位著名的軍機大臣張廷玉(1672~1755),享年84歲。可奇怪的是,張廷玉先天不足,少年時體質很差,弱不禁風,時常生病遭災,平時言談舉止無力,步行500米路就感到疲憊不堪。其父張英,清朝大學士,官至禮部尚書,常為這小生命擔憂,以為他活不到成年就會早早天折。可張廷玉十分注重後天養生以彌補先天不足,一方面動以養形,節欲養腎,另外注意飲食養生。他家雖說山珍海味應有盡有,參茸補品一點不缺,但他都不屑一顧,重視養護脾胃,保全後天之本。

近代著名畫家譚建丞,浙江湖州人,曾被國畫大師李苦禪譽為「江南書畫長一擘」,95歲後仍有書畫大作問世。他也先天不足,其父母患肺病咯血,比他小2歲的弟弟因肺病夭折,所以人們都認為他活不到30歲。先天不足,後天又如何養生呢?譚老說:「大致有以下幾點:一是少吃,二是多動,三是睡足,四是晚餐吃粥。陸放翁把吃粥作為長壽秘訣,我也是每天晚上吃粥。「實際上,第一點「少吃」與第四點「喝粥」,也正是養護後天之本脾胃的最佳妙法。這些正是養後天、健脾胃與攝生保健、益壽延年的辯證法。

養「後天」要訣

自從每個人離開母體開始,直到生命終結,都必須依賴後天飲食的供養,也就是說,人這一生都要依靠脾的運化功能來供給營養物質和能量。因此,養護脾胃,健脾益氣,也就成了人一生十分重要的養生手段。古代無數的養生家們在這方面都積累了極其寶貴們經驗,今擇其主要而實用的方法,向讀者們作一推介。

一、飲食養脾

應用飲食來養護後天之本---脾胃,這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這其中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飲食養脾方法,二是常吃養脾食物。

對於飲食養脾方法,歷代流傳下少格言名句。如晉代葛洪:「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洞微經》:「太饑傷脾,太飽傷氣」。元代鄒鉉《壽親養老新書》:「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溫熱熟軟,忌其粘硬生冷。夜晚減一口,活到九十九。」明代胡文煥《養生要訣》:「飲酒一斛,不如飽食一粥。」清代曹庭棟《老老恒言》:「凡食總以少為有益,脾易磨運,乃化精液,否則極補之物,多食反至受傷,故日少食以安脾也」。民諺:「少食多滋味,多食傷脾胃」等等。對古代這些後天養脾的各種經驗,筆者已做了系統分析和總結歸納,並在本書第二章中的「食養」裏作了詳細介紹,即「喝粥」養脾,「無饑無飽」養脾,「以通為補」養脾,也可參考筆者所著、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新編長壽藥粥譜》一書,在此不再贅敘。

應用養脾食物,這又是養後天的根本大法。很多養脾食物,人一生都得食用,使脾胃永保康健。對於平素脾胃虛弱,或胃腸功能差的病人和老人,表現為面色萎黃,精神疲憊,體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後作脹,大便溏瀉,或穀食不化,四肢欠溫,氣短怕冷,或婦女體弱帶下,舌淡,邊有齒印,脈細無力等,常吃養脾食物,更為有益。可供經常服食的補養脾胃食品如下:

粳米-----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食鑒本草》即有記載:「粳米,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本草經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為五穀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罩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因之而強健。」可以說凡虛弱之人,粳木皆宜,尤脾虛之人,最宜食之。

糯米-----性溫,味甘,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脾虛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代孫思邈說:「糯米,脾病宜食,益氣止泄。」所謂脾病,乃指脾虛為病之義。《本經逢原》說得好:「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滯。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

鍋巴-----又稱鍋焦。性平。《本草綱目拾遺》中說它「補氣,運脾,消食,止泄瀉」。凡脾虛不運,飲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虛久瀉者最宜食用。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兒常用健脾消食的「鍋焦丸」,治老人脾泄的「玉露霜」。《梁侯瀛集驗良方》中用以治療「老幼脾虛久瀉不癒」就是用鍋巴同蓮子肉為末加白糖調服,頗有效果。

西國米-----又稱西谷米,西米。白淨滑糯,營養豐富。性溫,昧甘,能溫中補脾,凡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頗宜。《柑園小識》記載:「西谷米健脾運胃,久病虛乏者,煮粥食最宜。」

番薯-----俗稱甘薯、山芋、紅薯。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禦風寒,益顏色。」《本草綱目拾遺》認為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薏苡仁-----俗稱苡仁米、六谷米。有補脾健胃的作用。明代李時珍說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經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補脾」的記載。脾虛者宜用苡仁米同梗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飯豇豆-----性平,味甘,能健補脾胃,對脾胃虛弱,食少便瀉,或婦女脾虛帶下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虛弱,開胃健脾」的記載。明代李時珍還說它能「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可同粳米煮飯或煮粥食用。

白扁豆-----性平,昧甘,能補脾胃虛弱。《本草綱目》中說:「白扁豆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穀也。止泄瀉,暖脾胃。」《本草求真》還解釋道:「扁豆如何補脾?蓋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會約醫鏡》認為:扁豆「炒用健脾止瀉」。

牛肉-----性平,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醫林纂要》中說得好:「牛肉味甘,專補脾土,脾胃者,後天氣血之本,補此則無不補矣。」宜用牛肉燉汁服食,或用牛肉適量與大米煮粥進服,這對脾胃虛弱的恢復,大有裨益。

牛肚-----性平,昧甘,也能補虛養脾胃。歷代醫家多有論說。《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記載。《本草蒙筌》亦稱牛肚「健脾胃」」《本草綱目》還說它能「補中益氣,養脾胃。」羊肚也有與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虛者食之亦宜。

鯽魚-----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腸經,有健脾養胃作用,故脾胃虛弱者宜食。《本草經疏》還說:「鯽魚,甘溫能益脾生肌,調胃實腸,與病無礙,諸魚中惟此可常食。」

白鯗-----為大黃魚或者小黃魚的乾製品。有健脾、開胃、補虛、消食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它「開胃醒脾,補虛活血,為病人產後食養之珍」。《本草匯言》中還說:「黃魚有養脾理肺之功,治久病胃弱食減,不能進厚味者。以白鯗水煮爛食之,健利腸胃,為腸虛胃弱之人必需用之,誠藥食中之良品也。」

鱸魚-----性平,味甘,能補益脾胃。《本草經疏》說得好:「鱸魚,味甘淡氣平與脾胃相宜。脾胃有病,則五臟無所滋養,脾虛則水氣氾濫。益脾胃則諸證自除。」脾胃虛弱者可常食之。

大棗-----性溫,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大棗安中養脾」的記載。明代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脾虛氣血不足之人,可經常服用大棗。

芡實-----性平,味甘澀,入脾、腎二經,有補脾益氣、固腎澀精為作用,尤其是脾虛而大便泄瀉,或脾虛婦人帶下者,食之最妙。

菱角-----熟者甘平,鮮者甘涼,煮熟服食,有健脾益氣的作用。《本草衍義》中曾說:「煮熟取仁食之,代糧。」《本草綱目拾遺》亦載:「菱粉補脾胃,強腳膝,健力益氣。」脾胃氣虛者食之為佳。

蓮子肉-----性平,味甘澀,有補脾胃之功。明代李時珍認為:「蓮之味甘,氣溫而性澀,稟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玉楸藥解》中還說:「蓮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澀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遺精便溏,極有良效。」

花生-----性平,味甘,中醫多認為有補脾養胃的作用。如《本草備要》說它能「補脾潤肺」。《滇南本草圖說》又指出:花生「補中益氣」。《藥性考》記載:花生「炒熟用開胃醒脾」。清代醫家張璐也認為:「長生果能健脾胃,飲食難消者宜之。」

栗子-----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養胃健脾。清代名醫黃元禦曾在《玉楸藥解》中推介:栗子,補中益氣,充虛益餒,培土實脾,諸物莫逮。」但需注意的是,一次不可食之過多,正如明代李時珍所說:「若頓食至飽,反致傷脾矣。」

藕-----生者甘寒,熟者甘溫,入脾胃經,藕煮熟食用,能健脾開胃。唐代食醫孟洗曾說:「蒸食甚補五臟」,《本草匯言》又指出:「如煮熟食,能養臟腑,和脾胃。」

香菇-----性平,味甘,專入胃經。《日用本草》記載:「益氣,不饑」,《本經逢原》又說它「大益胃氣」。清代醫家黃宮繡也認為,惟香蕈味甘性平,食中佳品,大能益胃助食」。常食有養後天脾胃之功。

此外,具有健脾胃、養後天的食品還有粟米、玉米、高粱、青棵、蠶豆、豇豆、馬鈴薯、芋頭、燕窩、麵筋、花菜、大白菜、胡蘿蔔、薺萊、白木耳、葡萄、桂圓、狗肉、兔肉、豬肚、羊肚、雞肉、青魚、鰱魚、烏魚、魴魚、白魚、銀魚、鮭魚等。

二、藥物補脾

俗話說得好:「藥補不如食補」,對於平常健康人來說,總以食補為先。但對於年邁之人,或多病之人,或體虛之人,往往「食補不如藥補」,或者說「藥補勝於食補」,因為藥物補脾之力畢強於飲食養脾。

補脾藥物分為中草藥與中成藥。常用中草藥有黨參、太子參、人參、黃芪、白术、茯苓、懷山藥、芡實、蓮子肉、黃精、炙甘草等,常用的中成藥有四君子丸、補中益氣丸、香砂六君於丸、香砂養胃丸、參苓白术散、資生丸、健脾丸、枳术丸、理中丸、保和丸等。以上健脾胃的中藥,若能在老中醫指導下選用,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以動助脾

中國古今許多養生家都提倡飯後散步緩行,以助脾胃消化功能,這的確是「以動助脾」的養護後天之道。千百年的養生實踐證明,這種方法的確行之有效,頗多裨益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醫家兼養生家,以自身實踐活到101歲。他在《千金翼方》中就指出:「平日點心飯後,出門庭行五六十步,中食後,行一二百步,緩緩行,勿令氣急。」緊接著又說:「食畢行步,踟躕則長生。」《攝養枕中方》還有介紹:「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清代著名養生家曹庭棟也十分注重「以動助脾」的養護後天法。他在《老老恒言》中是這樣說的:「飯後食物停胃,必緩行數百步,散其氣以輸於脾,則磨胃而易腐化,步所以動之。瑯環記曰,古之老人,飯後必散步,欲動搖其身以消食也。」由此可見,飯後緩行散步,是古代養生家實踐經驗的總結。

進食後,立即臥床休息睡覺,於消化不利。古代即有「飽食勿便臥」,「食飽不得急行」之說法。食後便臥會使飲食停滯,食後急行又會使血流於四肢,影響消化吸收功能。而食後緩緩活動,則有利於胃腸蠕動,促進消化,這就是「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的道理。

近代很多百歲老人的養生經驗也證實了這一點。從大量老壽星的實踐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絕大多數長壽老人,都有飯後百步走的良好習慣。廣東梅山縣年逾百歲的古二妹,一生「生活規律,早起早睡,飯後散步,常做家務」。中國「龍行」功夫大師劉志清,生於1885年,年逾百歲,「習慣於飯後百步走」。革命老人徐特立活到91歲高齡,總結出四句養生之道:「基本吃素,飯後散步,遇事不怒,勞逸適度。」著名詩人臧克家,多災多病,活到91歲,他始終堅持每日三步曲:清晨、午餐後、晚飯後,必去胡同散步,風雨霜雪無阻。被尊稱為「革命老大姐」的百歲老人帥孟奇,一生儉樸,她的養生口訣是:「飯後百步走,吃飯留三口」。實際上,這一極為寶貴的養生經驗,由於極為普通,極為平常,也往往極易被入們忽視去總結它了。至於有些學者反對飯後散步的說法,筆者真有一種「無稽之談,不屑一顧」的感覺,幾十年來,我每餐後即丟下飯碗,緩緩散步,已成習慣,十分舒適。

四、摩腹護脾

每當飽食之後,以手按摩腹部,也是古代養生家們的一種養護脾胃的常用方法。

食後摩腹法是:吃飯以後,將手搓熱,放於上腹部,按順時針方向環轉推摩,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可連續二三十次不等。此法可促進胃腸消化功能,有利於腹腔血液循環,還能治療一些疾病。只要持之以恆,對脾的運化功能有益。自唐代孫思邈提出:「飯後即自以熱手摩腹」之後,後世養生家多有所沿用,實踐證明行之有效。

摩腹實為按摩保健法的具體應用。按摩是對身體局部刺激,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目的。也就是明代養生學家羅洪在《萬壽仙書》中所說的「按摩法能疏通毛竅,能運旋榮衛」的效果。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按摩主要是通過刺激末梢神經,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和組織間的代謝過程,以協調各器官組織的功能,使機體的新陳代謝水準有所提高。

食後摩腹,刺激腹部相應的穴位,尤其是脾胃經絡在腹部的穴位作用,使得氣血循經絡而運行,防止脾胃氣滯,暢達脾胃氣血,更加有助於增強脾主運化的功能,達到養護後天之本的作用。

 

五、艾灸健脾

中國傳統醫學裏有不少神奇的東西,怪不得近代偉人毛澤東曾經這樣說過:「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挖掘,加以提高。」艾灸就是其中的寶藏之一。

《扁鵲心法》中指出:「夫人之真氣,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緊接著又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據史料記載:唐代藥王孫思邈常用艾葉溫灸足三里,後來活到101歲。《舊唐書》中亦說:柳公度年80歲,步履輕便,別人向他請教養生之術,他回答說:「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佐喜怒,使氣海常溫耳。」柳公度也是經常用艾灸氣海以防病延年的。《針灸集成》還記載:廣西有一人,「少時多病,遇一異人,教令每歲灸臍中,自後康健。」臍中即「神闕」穴,結果是「年逾百歲而甚健壯」。

另據日本《東崗舍筆記》云:三河國寶飯郡水泉村農人滿平,慶長七年生於該村,寬政八年,壽達194歲,於享保年間受慶賀,被徵至江府,獻白髮,賜禦米若干」《日本‧文庫名家漫筆》中又說: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要推薦幾位長壽老人從橋上走過,最先走過的滿平及其一家三代老人,此時滿平已242歲。當問滿平何術致長壽時,答曰:「無他妙法,惟我家自祖先相傳,灸三里,其灸法:每月自朔日(陰曆初一)灸,至八日而止,年中逐月無間斷。灸數不同,法如下。右側:朔八壯,二日九壯,三日十一壯,四日十一壯,五日九壯,六日九壯,七日八壯,八日八壯。左側:朔日九壯,二日十一壯,三日十一壯,四日十一壯,五日十壯,六日九壯,七日九壯,八日一壯。灸之灼,謂之一壯,久為使人壯健。」

日本根據傳統中醫的古籍研究篩選有效的保健穴位:七八歲灸風門,可以頂防感冒、肺結核;到了十四五歲,灸三陰交穴,能使泌尿、生殖系統健康,還可以調攝女性月經,故三陰交亦為女子必灸穴;三十歲起到四十歲,灸足三里可以預防消化系統疾病,防止衰老,增強體質,預防一切疾病;對老人,還可以預防中風,是最好的長壽方法。對此,日本學者澤田健曾說過:「足三里,古稱長壽灸,日本民間有八日灸,即每月初一灸一次,每隔八日灸一次。」養生灸法普遍流傳日本民間,曾掀起過足三里灸的保健熱潮,甚至民間還有「勿與不灸足三里之人旅行」之說。

由此可見,艾灸法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具有溫陽培元,補氣健脾,強壯後天,養生保健之功。因此,古代養生學家曾說過:「若要安,三里常不乾。」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艾灸法可以調節胃腸運動,血管舒縮,腎上腺等內分泌腺功能以及血液成分,增強機體的防禦免疫功能。艾灸法對於脾氣虛弱的中老年人,還可以起到有效的保健延年作用。最常用的艾灸健脾穴位有:

足三里------為胃經合穴,全身四大總穴之一,經常用艾灸,具有健脾胃,補中氣,通經絡,和氣血的作用。

神闕------為任脈經穴,經常艾灸,可溫通元陽,脾胃健旺。

氣海------常用艾灸此穴,補元氣,暖脾陽,強壯後天之本,祛病養生延年。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坐斷食04  
手心向上就能放鬆肩膀!文/康健雜誌2013-07

不論陣日與電腦為伍、切菜、照顧小孩或為病人換尿布,或講電話做業務的人……,總會感覺肩頸痛到不行,不時要去找師傅「喬」一下、哀嚎幾聲……

桃新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頌凱說,很多人只要碰到壓力、情緒緊張,或需要用力專心應付眼前發生的事情時,下巴與頭都會不由自主地向前傾斜,肩膀聳起來,形成肩頸僵硬疼痛很普遍。而且如果不是別人提醒,民眾永遠不知道自己有上述問題,「這樣的比例在全人口來說絕對大於五成!」
⋯⋯
養生太極老師楊織宇教大家一招:「總是手心向上的坐著,肩膀自然就會放鬆下來。」

你可以試試看,一手仍然打電腦,一手則手心向上;就會發現打電腦的那個肩膀緊繃聳起來,但手心向上的那個肩膀鬆鬆地垂下來,差別立判。

而且奇怪的是,當兩手心向上坐著聽人說話時,心情平靜,比較聽得進去,且逐漸有種法相莊嚴的感覺,接下來,你再手心向下放在膝頭或大腿,就會發現肩膀又緊繃著聳起來了。

手心向上,接納世界,沒什麼好抗拒或像豹子般想要撲殺出去,用這個簡單方式,一個姿勢的調整,體驗到放鬆,同時善待了身體與心靈!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用油  
水油炒的健康觀念!文/陳俊旭 博士

毛病一籮匡,一大半原因都是因為油引起的,半杯水滾了再放油,炒菜無油煙!

作者簡介:
畢業於臺大醫學院復健系,並取得有「自然醫學的哈佛大學」之稱的巴斯帝爾大學(Bastyr University)自然醫學博士學位。是第一個考取美國自然醫學醫師執照的台灣人。通過美國四項國家考試(自然醫學,針灸,中藥,復健),並擁有華盛頓州醫師、針灸師、治療師三張醫療執照,曾任西雅圖華人健安療養院復健部主任、西雅圖西北無限健康診所自然醫學醫師與針灸師、⋯⋯西雅圖世貿中心聯合健康診所,以及台灣百略集團康適幸福股份有限公司醫療長、百略集團康適診所副院長。目前擔任台灣整合醫學公司自然醫學顧問。

台灣在民國八十五年時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發現零售市場賣掉的食用油品中,有 60% 是沙拉油、12% 是葵花油、13%是老一輩婆婆媽媽們習慣用的豬油。十年後的今天,沙拉油、葵花油和橄欖油,是現今台灣家庭中最常用的烹飪油,橄欖油尤其炒得很熱,使用率大幅提升。但豬油卻越來越少用了。

媳婦與婆婆之間的戰爭,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端看媳婦所用的植物油是哪一種,炒菜的溫度在幾度,但如果用錯植物油炒菜,還不如用婆婆的豬油。

什麼是油的「冒煙點」?

台灣人最常見的烹煮方式還是煎、煮、炒、炸為主,青菜大多是用大火快炒,而且多數是使用玉米油、葵花油之類來炒菜,甚至炸排骨也是用這類植物油,這真是個嚴重的錯誤。為什麼呢?因為每一種油耐受的溫度不一樣,葵花油在攝氏 107 度就開始冒煙變質了,如果拿來炒菜甚至炸排骨,會產生許多毒素。因此,在選用油品之前,必須先瞭解什麼是「冒煙點」。

每一種油的冒煙點(Smoke point,介於熔點與沸點之間)都不盡相同,任何油類,只要達到冒煙點以上,就會開始變質,甚至起火燃燒。所以我鼓勵大家不管炒什麼菜,都先放一點水,水滾了再放油,然後放菜炒,因為水分會將溫度拉低到一百度左右。

我把這種加點水來炒的炒法稱之為「水油炒」。大多數油類的冒煙點都在一百度以上,所以炒菜時只要能把溫度控制在一百度,油就不會變質,吃了也不會有害。很多液態植物油,例如菜籽油和葵花油,冒煙點都在 107 度,通常大火一炒,一下子就會超過冒煙點,開始變質,吃下這種油,對身體反而有害,但若是拿來涼拌東西就好。

油的商品名稱非常混淆,例如台灣與大陸很多食用油是菜籽油,或是菜籽、玉米與大豆的混合油,但廠商並不標示清楚,而常用「沙拉油」這個名稱代替。其實,沙拉油 (Salad Oil)是一種通稱,凡是可以拿來涼拌沙拉的油就可叫做沙拉油。

所以在還弄不清楚油種之前,最好先不要拿來炒菜。橄欖油、花生油、芝麻油的冒煙點約 160 度,可以炒菜,但還是先加一點水比較好。

椰子油的冒煙點更高,在 232 度,拿來炒菜最適合,但在台灣,我還沒有找到比較好的椰子油。所以,買哪一種油炒菜是一門學問,以下我特別整理了一份各種未精製油脂的冒煙點,提供給大家購買與烹飪時參考。

附表:各種油脂的冒煙點

  未精制的各种油脂 冒烟点 适合的烹饪法
  葵花油Sunflower oil 107 ℃ ( 225 ℉ ) 凉拌、水炒
  红花油Safflower oil 107 ℃ ( 225 ℉ ) 凉拌、水炒
  亚麻仁油Flax seed oil 107 ℃ ( 225 ℉ ) 凉拌、水炒
  菜籽油Canola oil 107 ℃ ( 225 ℉ ) 凉拌、水炒
  大豆油Soybean oil 160 ℃ ( 320 ℉ ) 凉拌、水炒、中火炒
  玉米油Corn oil 160 ℃ ( 320 ℉ ) 凉拌、水炒、中火炒
  冷压橄榄油Olive oil 160 ℃ ( 320 ℉ ) 凉拌、水炒、中火炒
  花生油Peanut oil 160 ℃ ( 320 ℉ ) 凉拌、水炒、中火炒
  胡桃油Walnut oil 160 ℃ ( 320 ℉ ) 凉拌、水炒、中火炒
  芝麻油Sesame oil 177 ℃ ( 350 ℉ ) 凉拌、水炒、中火炒
  奶油Butter 177 ℃ ( 350 ℉ ) 水炒、中火炒
  酥油Vegetable shortening 182 ℃ ( 360 ℉ ) 反式脂肪酸,不建议食用
  猪油Lard 182 ℃ ( 360 ℉ ) 水炒、中火炒
  马卡达姆油Macadamia oil 199 ℃ ( 390 ℉ ) 凉拌、水炒、中火炒
  棉花籽油Cottonseed oil 216 ℃ ( 420 ℉ ) 杀精虫,不建议食用
  葡萄籽油Grapeseed oil 216 ℃ ( 420 ℉ ) 凉拌、水炒、中火炒、煎炸
杏仁油Almond oil 216 ℃ ( 420 ℉ ) 凉拌、水炒、中火炒、煎炸
榛子油Hazelnut oil 221 ℃ ( 430 ℉ ) 凉拌、水炒、中火炒、煎炸
  椰子油Coconut oil 232 ℃ ( 450 ℉ ) 水炒、中火炒、煎炸
  橄榄油渣Pomace 238 ℃ ( 460 ℉ ) 水炒、中火炒、煎炸
  茶油Tea oil 252 ℃ ( 485 ℉ ) 凉拌、水炒、中火炒、煎炸
  米糠油Rice bran oil 254 ℃ ( 490 ℉ ) 由于管路污染,不建议食用 酪梨油Avocado oil 271 ℃ ( 520 ℉ ) 水炒、中火、炒煎炸
  注:凉拌 (< 49 ℃ / 120 ℉ ) ,水炒( 100 ℃ / 212 ℉ ),中火炒 ( 163 ℃ / 325 ℉ ) ,煎炸 ( 190 ℃ / 375 ℉ )

油脂的四種烹飪方式:

國外把油脂的烹飪方式分為︰ Cold Preparation (Condiments & Salad Dressings), Low Heat (Sauces, & Baking) , Medium Heat (Sauteing),High Heat (Browning & Frying),我們可以把它們對應在涼拌、水炒、中火炒與煎炸四種烹煮方式。

適合涼拌 ( 49 ℃ 以下 ) 的油:

除了常溫下是固體的奶油、豬油、椰子油、酪梨油之外,幾乎任何食用油都適合。

只適合水炒 ( 100 ℃ / 212 ℉ ) 、不可用中火炒的油:包括葵花油、紅花油、菜籽油。亞麻仁油雖然也算,但因為營養價值太好了,建議生吃才不容易破壞它。

只適合中火炒 ( 163℃ / 325 ℉ ) 、不適合煎炸的油:包括大豆油、玉米油、冷壓初榨橄欖油、花生油、胡桃油、芝麻油、奶油、豬油、馬卡達姆油。酥油是糕餅業者最常使用的油,因為是人造的反式脂肪酸,問題極為嚴重,我堅決反對使用。另外,棉花仔油通常拿來做餅乾,由於對身體有毒性,會殺精蟲,我也不建議食用。

可以大火炒或煎炸 ( 190℃ / 375 ℉ ) 的油類:包括杏仁油、榛子油、椰子油、茶油、酪梨油。椰子油和棕櫚油的耐熱點都在兩百多度以上,煎、炸都沒問題,但我發現國內這兩種油都是用酸價高的原油再精製而成,不符合我的「好油」標準。如果讀者可以找到未精製而香味濃厚的椰子油,我會建議把它當作煎炸油的首選。

買對的油、用對的方式烹飪:

油的學問真的很大。除了選對油品之外,是否經過精製,也是決定好油與否的標準。台灣的油品有許多障眼法,例如只加了一點橄欖油,就號稱是橄欖 X 酚油,其實是菜籽油。而大部分廠商為了迎合台灣人喜歡大火炒菜的習慣,都把優良的進口橄欖油或其他食用油在台精製。這麼做其實非常可惜,因為精製過的油,就不能算是我們說的「好油」了。

台灣人買到的植物油一般都是精製過的。拿精製油炒菜,又多了一道氧化的過程,等於錯上加錯,對身體更加不好。最正確的做法、能確保身體健康的烹調方式是,買未精製的橄欖油、麻油,來做中溫烹煮之用,若要炒菜,如果買不到好的椰子油或棕櫚油的話,寧可選用豬油、奶油或茶油。

  因此所謂的好油,就是當你買到也買對了的時候,還要用對的方式去烹調,才能保持它原來好油的成分。所以用沙拉油炒菜實在很冒險,炒菜一定要清楚所用油的冒煙點在幾度,將炒菜時的溫度控制在冒煙點以下,那就是安全的。現代人慢性病、發炎、過敏、婦科疾病…毛病一籮匡,一大半原因都是因為油引起的!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植森式縮肚法  
植森式縮肚法

30秒瘦肚操:一個動作,肚子馬上瘦3.3公分

  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瘦肚子呢?其實很簡單,只要「縮小腹」即可。只要一天做幾次縮小腹的動作,就能讓鮪魚肚愈來愈小。
⋯⋯
腰圍減9.5 cm ,1小時就見效的「植森式縮肚法」

現在,請用力收縮腹部,就像是扣上牛仔褲釦子時的預備動作——「縮小腹」。「植森式縮肚法」就是透過縮小腹的動作,獲得以下效果:

1.利用「肌肉天生的記憶效果」來縮減腰圍。
2.持續做,就能啟動「燃燒腹部脂肪」的機制。
3.打造「容易消耗熱量」的體質,有效燃燒脂肪,成功瘦身。

過去我曾經邀請十幾位男性實際體驗「植森式縮肚法」,做完大約1小時的課程之後,所有人的腰圍平均瘦下3.3公分!最多甚至高達9.5公分 !

「縮小腹」就是瘦肚子最好的方法,不用做仰臥起坐、痛苦節食如果只想瘦肚子,「縮小腹」其實是最簡單而且有效的方法。仰臥起坐不只讓人感到痛苦,也沒有效率;控制飲食只會讓人累積壓力,而且要承擔極高的健康風險。此外,「只做」有氧運動並無法達到局部瘦身的目標。

  「植森式縮肚法」就是可以幫助你完成你所有夢想的瘦腹方法。

  你想好自己的理想腹型了嗎?接著請思考你需要做到下列的哪一點?

1 減少脂肪。
2 改變腹型,減吋瘦身。

看到這裡,或許很多讀者會說:「這兩點是其實是同一件事吧!」
沒錯,其實這是一體兩面的,並不是「感覺肚子有瘦」就好,而是要達成「肚子瘦下來」的目標,因此一定要做到前述兩點才行。
反轉你的認知,先改變腹型、再減少脂肪

「植森式縮肚法」是先提高肌力改變腹型,成功減下腰圍之後,再提高肌肉持久力,達到減少脂肪的效果。請注意,「植森式縮肚法」會倒轉一般認知的順序,只要先縮腹改變腹型,就能輕鬆打造理想的腰身,效果比任何運動還要快速。

3 步驟,輕鬆學會「植森式縮肚法」
不得要領地縮小腹,遠比不做來得好。為了達成各位讀者的理想目標,並避免養成錯誤習慣,我將以「3步驟」

來解說基本縮肚法。希望各位學習時切勿著急,可以親身體會縮肚法的訣竅。
閱讀本文時,無論你坐著或躺著,都能跟著一起做本文中的動作,但是在確實掌握訣竅前,還是建議各位「站著」縮腹。預備動作是「雙腳打開,步幅不拘,自己感覺舒適即可」,男性讀者不妨從與肩同寬的步幅開始做起。 

步驟1:挺直背部——拉提肚子的「鬆弛贅肉」
第一步,請先挺直背部。不是有伸直就好,而是要往上無限延伸,想像有人把你往上拉到極限,讓你看到遠方的感覺。

注意挺背時,下巴不可往前抬。此時肚子也會有伸展的感覺。當腹部肌肉往上拉,便會順帶拉提肚子的鬆弛贅肉。對著鏡子挺直背部,就能看到肚子變緊實的效果。

無法挺直背部的讀者,不妨雙手交疊往上伸直,維持上半身向上延伸的姿勢,再將手放下來。此時身體千萬不可放鬆。

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很多人在放下雙手時,背部肌肉也會慢慢放鬆。一邊吸氣一邊伸展,就能輕鬆挺直背部。
請勤加練習,學會不特別調整呼吸,也不靠雙手就能輕鬆挺直上半身的訣竅。

步驟2:肩膀放鬆——才能感受到「腹部伸展」
維持挺直背部的姿勢,將雙肩輕輕往後拉。務必要照鏡子確認肩膀是否確實往後移動。看看你的肩膀是否真的往後動,而不是往上聳肩?

切記,雙肩往後拉時,不可將胸部往前挺,或是刻意拗背。維持挺直背部的姿勢,將肩膀輕輕往後拉,只要能感受到腹部伸展的感覺就對了。

抓不到訣竅的人,可將雙手伸到背後,手指緊扣,在背部形成「皺紋」。平時多做這個動作,就能放鬆肩膀,確實往後拉。

步驟3:用力縮肚——自然呼吸動作更到位
維持挺直背部且雙肩輕輕往後拉的姿勢,用力縮小腹。用力縮小腹時,肩膀很容易往上抬,此時千萬不能聳肩。
縮腹時也不要停止呼吸或彎腰駝背。

「每天一次、一次30秒」就夠了!
個人建議最好在洗澡時從事收腹運動。浴室是個獨處的密閉空間,完全不用在意他人目光,也能確實檢視收腹動作。而泡澡時溫水可以放鬆腹部肌肉, 水壓也會對腹腔造成負擔,讓肚子更往內縮。從今天起,每天洗澡或泡澡時不忘搭配縮腹動作,不久後絕對能看出效果。

很多人問我,植森式縮肚法一天要做幾次?每次要做多久才有效?這個答案因人而異。以仰臥起坐簡單說明,只能做1下仰臥起坐的人,如果能做2∼3 下,就能對腹肌造成極大負擔;但如果是可以輕鬆做10下的人,只做10下也只能維持現狀而已。從這一點來看,植森式縮肚法完全沒有制式規定。

希望能有參考標準的讀者,或許能以「使出全力收腹30 秒,每天至少做1次」為目標。持續做一個月之後,如果想要進一步提升效果,就要增加次數, 以打造理想腹型為目的增加強度。

給追求速效的男女們,實行「30 秒縮肚法」,腰圍減5cm不是夢!

有些人不適合慢慢實踐的做法,按部就班只會消磨熱度,無法持續。我在實際指導學員運動時,女性學員特別容易追求「速效性」。想要馬上看到成效的讀者,可嘗試接下來介紹的方法。

只要「兩週」就能讓肚子變小

想要提升肌力,平時就要勤做用力縮腹的動作。「30秒縮肚法」就是能為縮腹動作施加作用力的方法。請你馬上活動所有腹部肌肉,挑戰至少往內縮5公分的目標!

做法相當簡單:使出全力收腹,縮到極限為止。維持正常呼吸,持續縮腹30秒。每天做一次,一次30秒,持續 做兩週就能改變腹型。實際做過就知道,這個動作不像仰臥起坐那麼吃力,但能活化腹部力量。

如果每天做30秒縮肚法,持續兩週還不見成效,請先確認肚子是否「真的」 有往內縮。大部分的人都能做得很

好,但還是有些人為了維持基本姿勢,而無暇顧及縮腹動作,肚子完全沒有往內縮。如此一來,腰圍當然不可能減少。在做「30 秒縮肚法」之前,一定要回歸基本,確認姿勢是否正確。

練習縮腹時,可將「30 秒縮肚法」視為一次完整的運動。由於一次只要30 秒,想要積極瘦肚子的人,亦可每天做3次。不過,在確實掌握訣竅前,建議一邊縮腹,一邊默數30秒,既可維持正常呼吸,又能避免血壓上升。

有些人持續縮腹,會覺得腹肌愈來愈有力量,可確實收縮內臟,肚子往內縮的程度也愈來愈紮實。這個現象就代

表「如馬甲般束緊腰部、支撐內臟」的腹肌群,肌力一直增強。此時腹橫肌已經開始記憶肌肉形狀,不容易流失肌力。無需每天做,即使每天只短暫縮腹,也能感受到明顯效果。

隨時「縮肚子」,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身材姣好的模特兒,也會有「下腹凸出」的問題

了解「植森式縮肚法」的理論依據後,接下來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收腹運動,這才是瘦肚子的重要關鍵。

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坐電梯、勤走樓梯。不過,坐電梯或搭乘手扶梯時,也別忘了要縮小腹。

雖然每次縮小腹都只能維持幾十秒,但只要每天持續做,就能提升瘦肚子的效果。善用零碎時間縮腹,就能確實鍛鍊肌肉。不用勉強自己也無需刻意撥時間實行,輕鬆融入生活中即可。

將「縮肚」融入生活中,短短兩週腰圍竟減少7cm!
學會縮肚子的技術,一輩子「瘦」用

縮小腹是一種「技術」。洗臉與洗澡時要隨時注意自己腹部的動作與姿勢,走路時則要用力縮小腹。
縮肚+有氧運動,熱量燃燒「增加40 %」
之所以不斷強調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收腹習慣」,是因為「植森式縮肚法」與有氧運動結合時,最能發揮效果。

縮肚子幫你多消耗了四成熱量

過去沒有運動習慣的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勤縮小腹就能增強肌力,讓小腹變得更平坦。將肚子往內縮的動作不只能增強肌力,運動肌肉還能增加熱量消耗。

接下來我要介紹一個頗令人玩味的實驗數據。感謝近畿大學的知名肌肉生理學家,谷本道哉老師大力幫忙,利用分析呼氣的方式測量運動成效。

這份實驗報告指出,在相同時間長度下用一樣的速度走路,縮小腹所消耗的熱量,比放鬆腹部時多出43.1%。除我之外,還有另一位朋友參與實驗,他也增加了36.9%。順帶一提,大步走路就能增加兩成的熱量消耗。

積極縮肚,等於慢跑1.3小時!

以相同速度走路時,維持收腹狀態需要持續運動腹部肌肉,可以提升熱量消耗率。說得精準一點,即便是想到才收腹,一天也能消耗掉相當於慢跑30 分鐘的熱量;如果一整天積極收腹,竟然可以多消耗相當於慢跑1小時20 分鐘的熱量!這樣的結果當然會讓人瘦下來啊 !

不必刻意運動,「縮腹走路」就能瘦身

不用刻意撥時間走路運動,日常生活的走路動作就是最好的有氧運動。雖然熱量消耗量會因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而有差異,但縮腹走路確實可以增加消耗的熱量。擔心凸肚問題的人,縮腹走路會比大步走路更有效。

「植森式瘦肚法」可以改善腹型,讓你再也不用面對「身材發福、衣服愈買愈寬鬆」的壓力,再郎路的日子裡展現活力。聽起來或許有些誇張,但真的有人因為植森式瘦肚法瘦下來之後,興奮地跟我說:「肚子變小之後,我的人生都改變了!」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