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佛法討論與實踐 (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打坐斷食08  

讓心歸零心通內外《心創高維空間.課程個案服務指南》

http://kilin995.pixnet.net/blog/post/466732283

原文
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
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陰陽生反復,普化一聲雷,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
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白話解洪流老師講述:
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
修持首要的課題,在「養氣」。也就是要能夠蓄積、培養出一股凜然的正氣來。
但是這真正的「養氣」功夫和一般練氣士或修行人所強調的
--以「存精守竅」來調息、練氣的功夫不同。
不但不同,相反的,
大家恐怕還必須要先能夠拋棄掉那一套專談「呼吸吐納」、「以意馭氣」、「守竅練氣」的錯誤認知,才有辦法真正入門。

因為,
修持的目的與培養凜然正氣的真正要訣,
其實並不在於「氣」,而是在於「心」。
「養氣」之前,要先「降心」
也就是說:
要先能夠降服我們這一顆躁動的、一直想要有所做為的心
要能夠將我們的心轉化到一種清靜的、無慾無為的狀態上來

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一旦我們能夠做到轉「躁動、有為」為「清靜、無為」,
我們就自然能夠找回我們自性的清明,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
知道自己所從何來,到何處去。
也才不會像一般人一樣的,
終日忙忙碌碌,盲目地、慌亂地四處追逐,而不知所之。
這麼一來,
我們也才能夠在日常生活裡面對所出現的各式各樣的人、事、物時,心中有主,
不會被物所迷;不會被境所轉。

當我們的心能夠不被物迷、不為境轉,
則我們的自性自然就能夠安住,而回到它自己的本位上來。
當自性能夠安住本位,這時,平常因為向外追逐而散亂了的氣血與能量,
也就會自自然然地跟著回歸回來了,
這時雖然沒有刻意的去做任何「養氣」的功夫,但氣不養而自養。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一般人因為容易被外境所惑
容易將我們的心思黏著在外在所發生的一切事物上
也因此生命的能量一直在往外流、在耗損,而無法蓄積。
只要我們能夠做到不為境牽,不被物迷
([紫林居士註解]:即 役物不役於物)

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那麼那些往外放射的氣血與能量就自然會慢慢地、一點一滴的回歸、凝聚、匯集起來。
當這樣的累積達到了一定的程度,
那蘊藏在我們體內,和我們與生俱來的原始生命能量(丹)
將會再度被觸動、喚醒,而重新開始在我們的體內運作起來。
([紫林居士註解]:即 不住生心)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到了這個時候,
我們更要在日常行事中,
隨時隨地的效法「水」的慈悲與大愛(坎)
學習「火」的勇猛與熱情和精進不懈(離)
那麼我們體內的陰陽、剛柔二氣自自然然地會在體內(壺中)反覆循迴,
慢慢地達到水火交融、陰陽調和的境地。

當我們體內這一剛一柔的兩股能量不斷地在反覆循迴、交融的時候
我們的身、心內部,
因為後天習染而受阻、受創的穴位、經絡和心結、情結自然就會慢慢地被調整回來,
使得全身的氣血逐漸通暢。
如此日復一日,日久功深。
([紫林居士註解]:即 努力於正道精進.時時觀照沒有貪嗔痴之私念.用善知識與愛心生活)

陰陽生反復,普化一聲雷,
突然有一天,火候到了;
週身的穴、脈將會被全部打通,
能量在體內飛快地、無阻地運行,
你將感受到有如突遭雷擊般的巨大震撼,跟著萬竅齊開,
忽然間與天地交融為一體,與萬物合而為一。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
到了這個時候,
自然而然的,精、氣、神三者合而為一,體內真氣流行;
當這一股真氣循著督脈上行到頭頂中心時,
真氣的匯聚就像白雲蒸騰一樣;
然後再轉化為清涼的甘露,順著如須彌山的額際流下,
到我們的口中化為甜美的津液。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這甘露般的津液,較一般上等藥材精製而成的養生藥酒還要功效顯著,且不假外求。
如果能夠經常服食,不僅讓人通身舒泰,更且可以益壽延年。
修行到此,
自性清清朗朗、靈靈覺覺,超然物外,心閒而不忙,應事不迷;
氣血通暢、身體健朗;閒適、自在、逍遙,直如活神仙一般。
其中的滋味與妙處,真不足以和常 人道。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
長時間如此,則物與我相遺,渾然與天地合而為一;
耳中所聽到的無非是大自然的天籟聲,
胸中所存的無非是造化的神奇與奧妙。
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夠靈台清明而生出智慧,
並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進而瞭解、掌握大自然所要傳達的各種訊息。

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以上所講的,是我個人在修行時的實際體驗。

我把它編成了每句五言的詩歌,
連結尾的這兩句,總共有二十句,以方便大家的印證;
提供給有志出離世間,追求靈性永恆生命的朋友們做參考,並和大家一起互勉。

([紫林居士註解]:此即 真無為而為法)

==========================

讓心歸零心通內外《心創高維空間.課程個案服務指南》

http://kilin995.pixnet.net/blog/post/466732283

想進行一趟內外兩在深度之旅的朋友,
歡迎您來!

改變已從此刻開始,

給自我身心一個重生的機會!

讓心歸零兩日內修課

『心通內外。遇見真實自己』之神性意識覺知空性融入
http://kilin995.pixnet.net/blog/post/222103793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超渡01  

超渡無用論?

中阿含業相應品伽彌尼經第七(伽音巨羅反)

(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那難陀園。在墻村捺林。爾時。阿私羅天有子名伽彌尼。色像巍巍。光耀煒曄。夜將向旦。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阿私羅天子伽彌尼白曰。世尊。梵志自高。事若干天。若眾生命終者。彼能令自在往來善處。生於天上。世尊為法主。唯願世尊使眾生命終得至善處。生於天中。

世尊告曰。伽彌尼。我今問汝。隨所解答。 

伽彌尼。於意云何。若村邑中或有男女。懈不精進。而行惡法。成就十種不善業道。殺生.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彼命終時。若眾人來。各叉手向稱歎求索。作如是語。汝等男女。懈不精進。而行惡法。成就十種不善業道。殺生.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汝等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乃生天上。如是。伽彌尼。彼男女等。懈不精進。而行惡法。成就十種不善業道。殺生.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寧為眾人各叉手向稱歎求索。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得至善處。生天上耶。伽彌尼答曰。不也。世尊。世尊歎曰。善哉。伽彌尼。所以者何。彼男女等。懈不精進。而行惡法。成就十種不善業道。殺生.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若為眾人各叉手向稱歎求索。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得至善處。乃生天上者。是處不然。 

伽彌尼。猶去村不遠有深水淵。於彼有人以大重石擲著水中。若眾人來。各叉手向稱歎求索。作如是語。願石浮出。伽彌尼。於意云何。此大重石寧為眾人各叉手向稱歎求索。因此緣此。而當出耶。伽彌尼答曰。不也。世尊。如是。伽彌尼。彼男女等。懈不精進。而行惡法。成就十種不善業道。殺生.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若為眾人各叉手向稱歎求索。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得至善處。生天上者。是處不然。所以者何。謂此十種不善業道。黑有黑報。自然趣下。必至惡處。 

伽彌尼。於意云何。若村邑中或有男女。精進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業道。離殺.斷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離邪見。斷邪見。得正見。彼命終時。若眾人來。各叉手向稱歎求索。作如是語。汝男女等。精進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業道。離殺.斷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離邪見。斷邪見。得正見。汝等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當至惡處。生地獄中。伽彌尼。於意云何。彼男女等。精進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業道。離殺.斷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離邪見。斷邪見。得正見。寧為眾人各叉手向稱歎求索。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得至惡處。生地獄中耶。 

伽彌尼答曰。不也。世尊。世尊歎曰。善哉。伽彌尼。所以者何。伽彌尼。彼男女等。精進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業道。離殺.斷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離邪見。斷邪見。得正見。若為眾人各叉手向稱歎求索。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得生惡處。生地獄中者。是處不然。所以者何。伽彌尼。謂此十善業道。白有白報。自然昇上。必至善處。 

伽彌尼。猶去村不遠有深水淵。於彼有人以酥油瓶投水而破。滓瓦沈下。酥油浮上。如是。伽彌尼。彼男女等。精進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業道。離殺.斷殺.不與取。邪婬.妾言乃至離邪見。斷邪見。得正見。彼命終時。謂身麤色四大之種從父母生。衣食長養。坐臥按摩。澡浴強忍。是破壞法。是滅盡法。離散之法。彼命終後。或烏鳥啄。或虎狼食。或燒或埋。盡為粉塵。彼心.意.識常為信所熏。為精進.多聞.布施.智慧所熏。彼因此緣此。自然昇上。生於善處。 

伽彌尼。彼殺生者。離殺.斷殺。園觀之道.昇進之道.善處之道。伽彌尼。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者。離邪見。得正見。園觀之道.昇進之道.善處之道。伽彌尼。復有園觀之道.昇進之道.善處之道。伽彌尼。云何復有園觀之道.昇進之道.善處之道。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為八。 

伽彌尼。是謂復有園觀之道.昇進之道.善處之道

佛說如是。伽彌尼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這世上的修行者可分成兩種:有法力和沒法力的。沒法力就是指只是懂得宗教的理論、儀軌,但卻沒有超自然的力量。有法力的人當然才是深入修行的行者,有法力的人也會批評沒法力的人只是滿嘴理論。 

有法力的人當然知道「超渡」辦得到。超渡就是移民,將某個幽靈眾生從a地移民到b地,這就是超渡。最好的情況當然是從地獄移民到天堂,甚且是佛的淨土。 

既然如此,為什麼佛陀在回答天神關於超渡疑問時,指出超渡無用呢?

這是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的問題:一般的宗教師以擁有超渡的法力自豪,因為,要修煉到高級的階段才會具有超渡的大法力。天神當然擁有超渡的法力。但從一般的宗教師升級到解脫生死輪迴的開悟者,對於宇宙生命轉換的現象卻有不同的見解。 

佛陀就是站在一個無死無生開悟者的角度回答了天神的問題。佛陀用最淺顯的語言,以因果緣起的角度來解釋。這當然是考慮到天神的智慧不足、領受力有限,因此,翻譯成天神聽得懂的思維邏輯來解釋。 

佛陀真正想要講的是:就算大法力者把幽靈眾從三惡道送到天界淨土,比方說: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幽靈眾內心的本質仍然沒有變,也就是說:牛從河的西岸牽道東岸,牛仍然是牛。一個幽靈鬼之所以墮落地獄是因為他是惡靈(牛),把惡靈送入天界(河東移民到河西),惡靈不會變成善靈(牛仍然是牛)。 

惡靈只會因為超渡者的法力加持而暫時到天界「觀光」,法力用盡的時候,簽證就會到期,惡靈仍然要回到原本的地方,仍然要回到地獄受苦。 

除非惡靈在觀光期間,內心產生懺悔,真正改過自新從善,如此,當回到地獄惡報受盡之後,才會因為這個向善的心再度投胎轉世到更好的境界,最後輾轉回到天界。 

這就是為什麼佛陀用因果緣起的比喻來解釋。好人投生在好的地方,壞人住在惡劣的地方,這就是因果,也就是宇宙的法則、定律。 

結論:佛陀在這篇中阿含經要告訴這世上喜愛炫耀自己有超渡法力者的是:法力神通是無法和宇宙運行的自然定律牴觸的,法力超渡的簽證都是有期限的,不是究竟、永久的。 

若真的是大慈悲心要解脫眾生於苦難,就要具有更深一層的法力:也就是像佛陀一般,成為人天的大導師,為幽冥眾生講解生死無常出離的究竟法要,使其力行,讓幽冥眾生靠著自己的力量修行而得解脫。這才是永久的合法公民簽證,也才是究竟圓滿的超渡。 

「永久居留」要靠自己,而不是靠他人。這世上有些教派以做法會為樂,一年兩、三次也就算了,習俗文化的需求在所難免。但若是每個月、甚至每個星期為之,迷眩於法會的功效、超渡的利益,這已經完全違反了佛陀所教導的正法,已經走入偏執,是邪法。

真正的佛弟子不會以辦法會為樂,真正的佛弟子也不會以參加法會為樂。

身披佛的袈裟,頭戴佛的光環,但所言所行完全與佛說背道而馳,這不是魔嗎?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渡  

奶油與石頭(佛陀超渡加持力的醒思故事) 

佛陀率領僧團居住在只樹給孤獨園時,有位年輕人時常來聽佛陀講經說法。有一天,年輕人愁容滿面,見到佛陀就淚漣漣。 

佛陀問他發生什麼事?年輕人說︰「我父親生病過世了,我很難過﹗他是個很好的人,為什麼無法活得長久呢?」 

佛陀慈祥地說︰「你不是時常來聽經嗎?」 

年輕人說︰「是啊﹗只要您在這裡講經,我都會來聽。」

 

「既然如此,你應該聽我說過生老病死、人生無常的道理。人來世間,歲數總是有限啊﹗」 

「這些我都知道﹗可是我並不覺得父親已經年老了啊﹗」 

佛陀解釋︰「生命的長短,不是以歲數而定,而是他在人間的緣有多長,生命就有多長。」 

年輕人又問︰「父親捨此身後,是上天堂或下地獄?請您一定要為父親加持,讓他能夠往生天堂,否則為人子的我會很不安﹗」

 

佛陀覺得此時說再多道理也沒用,因為煩惱已佔滿年輕人的心︰「難得你這么孝順又有心,我答應為你父親加持,但是你必須依照我說的方法去做。」年輕人很高興地答應了。 

佛陀請他去拿兩個壺過來,其中一個壺灌滿油,另一個壺則放一些石頭︰「來﹗現下我們去河邊,你趕快去叫你的親人及鄰居一起過去。」

 

年輕人很高興地召集親友一起來到河邊,依佛陀指示,將兩個壺輕輕地放進河裡,然後將壺打破。放石頭的壺被打破后,石頭隨著壺的碎片沈下去;而放油的壺,雖然碎片下沉,油卻浮上水面。 

佛陀請年輕人和周遭的人用虔誠的心來祈禱--讓油下沉,石頭上升。 

所有人面面相覷,覺得豈有此理?

因為不論如何虔誠祈禱,也無法讓石頭浮上水面或讓油沉下去。

 

見大家議論紛紛,佛陀微笑地說︰

「行善就像把油放在壺裡,造惡就像在壺裡放石頭;當生命終了,善業會往上浮升,惡業則向下沉淪,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是靠人加持就可以往生好的境界,就如同石頭無法靠著祈禱而浮上水面。」

 

「所以,人往生後何去何從,完全決定于自己生前的所作所為。我們要以正確的心態來面對世間萬物,起心動念以及言行舉止都要從善去惡。」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景027-1   

當我們照鏡子時,最不希望鏡中出現的是一個平凡人,

我們希望看到一個很特別的人;

不論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我們就是不想看到一個面臨許多阻礙、問題,

甚至有點神經質的凡夫俗子。

我們希望鏡子裏的人是快樂的,

然而看到的卻是一個苦苦掙扎的人;

我們想象自己是慈悲的,卻看到一個自私的人;

我們渴望自己是優雅的,但我們的傲慢卻令自己粗俗不堪;

我們看不到一個強壯不屈的人,

卻看到一個隨著生老病死而日漸脆弱的人。

願望與現實之間的衝突,為我們的心靈帶來許多的痛苦。

 

我們受困於這一種由“自我重要感”(self-importance)及

“特殊感”(specialness )所帶來的痛苦之中。

 

我們每一天都是 “我、我、我,我的、我的、我的”,

每一個執著的背後就是自我重要感,

而我們所有的經驗也因此而受染。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

在我們所做、所說及所想的每一件事情背後,

都有一個強大的自我重要感。

 

怎麼樣才能感覺更好?別人會怎麼想?

我的勝算有多少? 我會失去什麼?

這所有的問題都是根源於自我重要感,

甚至如果我們覺得自己不夠理想,也是自我重要感在作祟。

 

我們希望看到的自己是強大的,能掌控一切的;

但我們更像易碎的蛋殼。

我們不喜歡如此脆弱的自己,

這個脆弱的自我需要保護、武裝、凝聚力量以及建築圍牆;

而這卻使得我們痛苦地受困於心牆內。

我們逐漸害怕在事情的本然中放鬆,

也越來越不確定事情是否會照著自己的計劃進行。

 

藏語為“達真”(bdag’ dzin),一般翻譯為“我執”。

 

執著於自我的慣性,也就是“我執”(ego),

這是所有痛苦及迷惑的根源。

諷刺的是,當我們要尋找這個自己所珍惜及保護的“自我”時,

我們卻找不到它;自我是易變且無法掌握的。

當我們說“我老了”,我們是將身體當作自我;

當我們說“我的身體”,自我又成為身體的擁有者;

當我們說“我累了”,自我又相當於生理或情緒的感覺;

當我們說“我看見”,自我又成為我們的覺受;

而當我們說“我想”,它又變成了我們的念頭。

 

裏裏外外都找不到自我時,我們也許會下個結論:

自我就是覺知這所有的事情,

也就是一個覺知者(knower )或心(mind)。

 

但是當我們找尋心,卻也看不到它。

這個我們認為是自我的心,稱為“我執心”(ego-mind),

它控制我們的所作所為,我們卻找不到它,

這有點詭異,就像一個鬼魂在經營我們的家。

房子看起來是空的,但所有的家事都已完成,

床鋪好了,鞋被擦亮了,茶已倒好,早餐已煮好。

有趣的是我們對此從不懷疑,我們假定有一個人或有一件東西,

我們的生命一直是由一個鬼魂在經營著;

現在是停止一切的時候了。

從某個方面來說,我執心為我們服務,但它服務得不好,

它引誘我們進入輪回的痛苦,然後奴役我們。

當我執心說“生氣”,我們就生氣;

當它說“執著”,我們就執著。

當我們檢視自己與我執心的某種“奴役”關系,

就會看到它是如何對我們施壓,如何玩弄我們,

盡讓我們做些會帶來不良後果的事。

 

如果不想成為鬼魂的奴隸,就必須要求我執心顯現其面目;

但沒有一個鬼魂會出現。

你可以隨時練習這個簡單的禪定,

特別是在我執心令你無法招架時,

在你覺得被威脅、害怕或受制於它時。

 

當你不知道要如何自處時,挑戰我執心顯現它的面貌;

當你在做晚飯或等公車時,挑戰我執心現出它的面貌。

挑戰我執心時要抬頭挺胸,不要拐彎抹角沒骨氣;

要堅定而溫柔,具穿透力卻無攻擊性。

只需要對我執心說:“露出你的面目! ”,

我執心就會開始鬆動,不再緊緊攀附著你,

而你的掙扎也漸漸停止。

 

如果我們找不到一顆帶有我執面具的心,

就不會把自己的掙扎看得太嚴重,

而所有的苦痛都將減輕。

 

當我們直接質疑我執心時,

它就會顯露出真實的狀態,也就是什麼都不是。

我們可以實際看穿這個看似堅實的我執心,或自我,

 

看穿之後所剩下的又是什麼?

遺留下來的是一種開放、聰慧的覺察性,

它不會受到自我珍愛及自我保護的束縛,

這是所有眾生本有的智慧心。

在這樣的發現中放鬆就是真實的禪定,

而真實的禪定可以帶來究竟的證悟,讓我們從痛苦中解脫。

找尋我執心是非常重要的,

這也是唯一可以讓我們了解到我執心是無法被尋獲的方法。

尋獲不到我執心,就找不到一個自我,

那麼我們又如何將所有的念頭、情緒及經驗都認為是針對自己而來的呢?

 

我記得自己第一次感覺無我的經驗,

當時我感到一種強烈的自由感,

同時也感覺到如果我不令自我重要感擋住自己,

讓一切變得複雜的話,

我就能深刻欣賞到事情在根本上是如何圓滿的了。

當我發現所有維持自我的努力都是徒勞,我便感到放鬆了。

 

當我們不再為鞏固自我感而操控所有的事,

我們就可以領略自己內在本性之美。

這就是一位修行者面對生命的態度。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靈環保  

一位立志在40歲非成為億萬富翁不可的先生,在35歲的時候,發現這樣的願望根本達不到,於是放棄工作,開始創業,希望能一夜致富。

五年間他開過旅行社、咖啡店,還有花店,可惜每次創業都失敗,也陷家庭於絕境。他心力交瘁的太太無力說服他重回職場,在無計可施的絕望下,跑去尋求高僧的協助。高僧了解狀況後跟太太說:“如果你先生願意,就請他來一趟吧!”
⋯⋯
這位先生雖然來了,但從眼神看得出來,這一趟只是為了敷衍他太太而來。高僧不發一語,帶他到僧廟的庭院中,庭院約有一個籃球場大,庭中盡是茂密的百年老樹,高僧從屋檐下拿起一支掃把,跟這位先生說:“如果你能把庭院的落葉掃幹凈,我會把如何賺到億萬財富的方法告訴你。”

雖然不信,但看到高僧如此嚴肅,加上億萬的誘惑,這位先生心想掃完這庭院有什麽難,就接過掃把開始掃地。過了一個鐘頭,好不容易從庭院一端掃到另一端,眼見總算掃完了,他拿起畚箕,轉身回頭準備畚起剛剛掃成一堆堆的落葉時,卻看到剛掃過的地上又掉了滿地的樹葉。

懊惱的他只好加快掃地的速度,希望能趕上樹葉掉落的速度。但經過一天的嘗試,地上的落葉跟剛來的時候一樣多。這位先生怒氣沖沖地扔掉掃把,跑去找高僧,想問高僧為何這樣開他的玩笑?

高僧指著地上的樹葉說:“欲望像地上掃不盡的落葉,層層蓋住了你的耐心。耐心是財富的聲音。你心上有一億的欲望,身上卻只有一天的耐心。就像這秋天的落葉,一定要等到冬天葉子都掉光後才能掃得幹凈,可是你卻希望在一天就掃完地。”說完,就請夫妻倆回去。

臨走時,高僧就對這位先生說,為了回報他今天掃地的辛苦,在他們回家的路上會經過一個谷倉,裏面會有100包用麻布袋裝的稻米,每包稻米都有100斤重。如果先生願意把這些稻米幫他搬到谷倉外,在稻米堆後面會有一扇門,裏頭有一個寶物箱,裏面是善男信女們所捐贈的金子,數量不是很多,就當作是今天你幫我掃地與搬稻米的酬勞。

這對夫妻走了一段路後,看到了一間谷倉,裏面整整齊齊地堆了約二層樓高的稻米,完全如同高僧的描述。看在金子的份上,這位先生開始一包包地把這些稻米搬到倉外。數小時後,當快搬完時,他看到後面真的有一扇門,興奮地推開門,裏面確實有一個藏寶箱,箱上並無上鎖,他輕易地打開寶物箱。

他眼睛一亮,寶箱內有一小包麻布袋,拿起麻布袋並解開繩子,伸進手去抓出一把東西,可是抓在手上的不是黃金,而是一把黑色小種子,他想也許它們是用來保護黃金的東西,所以將袋子內的東西全倒在地上。但令他失望,地上沒有金塊,只有一堆黑色籽粒及一張紙條,他撿起紙條,上面寫著:這裏沒有黃金。         

這位受騙的先生失望地把手中的麻布袋重重摔在墻上,憤怒地轉身打開那扇門準備離開,卻見高憎站在門外,雙手握著一把種子,輕聲說:“你剛才所搬的百袋稻米,都是由這一小袋的種子費時四個月長出來的。你的耐心還不如一粒稻米的種子,怎麽聽得到財富的聲音?”

偉大都是熬出來的,為什麽用熬,因為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普通人需要別人理解安慰鼓勵,你沒有;普通人用消極指責來發泄情緒,但你必須看到愛和陽光,並在任何事情上學會轉化,消化;普通人需要一個肩膀在脆弱的時候靠一靠,而你卻是別人依靠的肩膀。

孝莊對康熙說:“孫兒,大清國最大的危機不是外面的千軍萬馬,最大的危難,在你自己的內心” 。

感悟:最難得不是別人的拒絕與不理解,而是你願不願意為你的夢想而作出改變!生活總是現實的,窮人用懸崖來自盡,富人用懸崖來蹦極,這就是窮人與富人的區別。

弟子問:師父你對人有時打罵責問,有時又彬彬有禮,這裏面有什麽玄機?師父說:對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罵,以真面目待他;對待中等人最多隱喻他,要講分寸,他受不了打罵;對待下等人要面帶微笑,雙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只配用世俗的禮節對待他。

感悟:你受得了何種委屈,決定你能成為何種人!  

我是一切的根源,要改變一切,首先要改變自己。
學習是改變自己的根本,你愛的是你自己,你愛的,你恨的,都是你自己。
你變了,一切都變了。
你的世界是由你創造出來的,
你的一切都是你創造出來的,
你是陽光你的世界充滿陽光,
你是愛你就是生活在愛的氛圍裏,
你是快樂你就在笑聲裏,
同樣的,
你每天抱怨、挑剔、指責、怨恨,
你就生活在地獄中,

感悟:一念到天堂,一念下地獄。
你心在哪,成就就在哪。
天堂,地獄來回跑,一切都是唯心造。
所以天堂在等你回家。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世紀哲學家神秘主義者艾克哈特說:

『我看見神的眼睛和神看到我的眼睛是同一隻。』

※在聖經中耶穌曾說:

『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一隻眼睛若亮了,全身就光明。』

※佛陀說:

『身體就是一隻眼睛,在三摩地狀態中,人是觀察者也是被觀察者。』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感12-1  

要了解自己的一生,其實有別的方法,那就是去深入體會自己的「因果」。

 

如果你這輩子日子過得不錯,便知你前世修來好果, 如果你今日境況很差、困難重重,可能顯示你之前種的善因不足。

很多人會去算命,當然是因為遇到人生困難的事,心神不寧,感到茫茫渺渺,才會想要求神、求心安,這本為人情之常,無可厚非。不過,如果以為只是求神拜佛一切就順心如意,那就未免太小看神明了。如果你做人、做事太過失敗,你再怎樣求神,神都不會理你。

 

求神既然無用,你就只能立德行善,這樣才能保有你過去好的因果,也只有這樣才有辦法扭轉你此世的命運。與其盲信求神,不如反求諸己,才是正道。

 

因果歷歷不爽,它是一本清清楚楚的帳,任何人不可能靠投機討到便宜,如果你自己不做,只求神保佑、代勞,這是絕無可能的事。唯一的辦法就是做善事、行功德來彌補。當你做了道德的事,遇到困厄凶險,才有可能峰迴路轉、雨過天晴。但是善惡果報,這是上天的事,或早或晚,不能討價還價,身為凡人,千萬不要低估了因果這件事。

 

有人問我:「如 何 知道自己的前世因果?」我的回答很簡單,你的前世因果沒有人比你自己更清楚,而且說來你現在應該就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毫無例外受因果的影響。你前世做得好,這一世也會很好,若你前世沒有為善、生活渾渾噩噩、亂七八糟,你這一世絕對不好。

 

今世的成功是前世的修為

每 一個人一出生都帶著一種看不見的印記,這個就是因果。它決定了一個人此生或好或壞,人別無選擇,只有面對它、承擔它,同時憑靠自身努力來改變它。我之所以相信因果,是從我自己的一生得到印證。

 

我出生在小康之家,生活只算是過得去而已,也沒有富爸爸可以靠,也沒有錢做船公司,真的是白手起家,靠全公司員工努力打拼才有的。如果我前世沒修,此世絕對不可能做出這番事業。否則,為什麼我有這麼多兄弟出生在同樣的家庭,卻只有我一個人賺錢?

很多人覺得我做公益事業,看錢不重,很有慈悲心,這點和我母親很像,但「慈悲心」,其實也是前世因果來的,若無前世因果,我怎麼會有這樣發心、願力呢?我可能錢賺得飽飽的,對於慈善卻一點也做不來;或是即使有做,也做不到今天這樣的規模。

 

因為我相信因果,也看透了因果,深深體會到因緣和果報為一體兩面的事。如果你這世來,因果不錯,那你仍然要再修,不可以偷懶,不能把它搞砸,不可以因為我這世有錢有勢,就要(炫燿),這樣一定會敗掉。

 

如果你前世不好,但這世卻意外成功,賺大錢,你應該更要做好事,這樣才能繼續持守下去。如果你前世不夠努力,這世又為非作歹,那你接下來的命運就要「阿彌陀佛」了!

 

求道乃是啟發內心的良善

對於因果法則的說法,一般人有兩種態度,一是全然否認、完全不認同;第二種又完全相反,將因果視為早已注定的宿命,人只能被動承受。這兩種看法,在我眼裡都錯看了因果,也都不夠全面。

 

前世的因果決定了此生的命運,但你此時此刻的善念德行,將是扭轉與生俱來命運的力量。因果法則並不是宿命觀,反而因為「因果」,你可以更積極佈局你的人生,作為你此生修行的助緣。所以求道,不是貪圖功德的利處,也不是為了求取上天給與名利富貴的回報,而是啟發人良善的本性和正念,在人世間多結善果。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聽說道家歷來認為:人體為一小宇宙。想像宇宙外面有多大,裏面有多大,外面是甚麼樣,裏面是甚麼樣。

《道藏天機經》曰:「夫九竅者,在天為九星,在地為九州,在人為九竅」。道家認為:太陽系有九大行星,地球上有九大州,人體上有九個竅。地球為一宇宙,人體也為一宇宙。人體與天體,人體與地球都是相互對應的。地球有五嶽,人體有五臟;地球有經緯線,人體同樣也有經緯線。

人體對應著天體,也對應著地球。從宏觀上看:人體為縮小了的地球,縮小了的天體;而從微觀上看:人體又和宇宙天體一樣大。所以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法者:傚法也,相似也,全息也。老子這段話充分體現了道家的「天人合一」「天人對應」的宇宙整體觀思想。

從道家流傳於世的文獻如:《丹經》、《道藏》、《性命圭旨》等等書中便可見證到。道家於人體中觀察到的信息:小的不僅有人體內臟的病變,個人的前途命運等等;大的可擴展到天體的運行、天象的變化以至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遷等等。

很神奇吧?剛開始接觸時覺得難以想像!前陣子看到一個網路流傳的投影片〝我們的立體宇宙(Universe)〞,剛好呼應了上述道家說法,巧妙的運用宏觀、微觀之一系列圖片,深入淺出的闡明:「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大,看不到宇宙的邊;小,看不到它本源物質的最微小的東西是甚麼之哲理。我覺得內容很有意思,還能提醒自己要好好愛護身體,人體可是有許多奧秘等著我們去發掘哩!分享如下。

  • 1. . 從鏡頭看世界 10  的乘方 由微視到巨視
  • 2. 這是一次高速旅行,每次都以 10 倍的速度跳躍。 從  10 0   開始(也就是 1  米) ,  然後每次按照 10 的乘方增加。從 10 1  (10  米 ), 10 2  (10x10 = 100  米) ,  10 3  (10x10x10 = 1.000  米 ), 10 4  (10x10x10x10 = 10.000  米 ),  以此類推 ,  直至巨視世界的無盡。 接下來讓我們先回到我們的起點,以比較快的速度,先從我們的起點往上走,然後再朝一個相反的方向,以 10 的乘方減少我們的旅行距離,直至一個神奇的微視世界。 請仔細觀察宇宙恆定不變的規律,也請想一想作為人類還有多少是需要我們學習的 ...
  • 3. 旅途一路順風﹗
  • 4. 花園裡,從 1 米的距離看一束樹葉 10 0 1 m
  • 5. 將我們的視線向上移,我們看到的是一片植物 . 10 1   10 m
  • 6. 在這個距離,我們看到了樹林的邊界以及給我們的教誨 10 2 100 m
  • 7. 現下我們將從米進入到千米 .. 現下有可能需要降落傘了 ... 10 3 1 km
  • 8. 我們由此可以看到整個城市的面貌,但是我們確實已經看不清每棟房子了 10 4 10 km
  • 9. 從這個高度,可以看到美國佛羅裡達州 .. 10 5 100 km
  • 10. 這是典型的從人造衛星的視野 10 6 1.000 km  
  • 11. 北半球,和南美洲的部分 10 7 10.000 km
  • 12. 此刻,地球看起來很小了 ... 10 8 100.000 km
  • 13. 地球和月亮的營運軌道,是白色的 ....  10 9 1  百萬  km
  • 14. 地球軌道的一部分,是藍色的 10 10   1 千萬  km
  • 15. 10 11 100  百萬  km 金星和地球的軌道 ... 
  • 16. 水星、金星、地球和木星的軌道 10 12   1 0  億  km
  • 17. 從這個高度,我們能看到太陽系和行星營運的軌道 10 13 100 億  km
  • 18. 10 14   1000  億  km 太陽系看起來變得有點小了 ...
  • 19. 此刻,太陽看起來就是眾多恆星中的一顆 ... 10 15 1  萬億  km
  • 20. 從 1 光年的距離看,太陽看起來很小了 10 16 1  光年
  • 21. 在這個無窮大的宇宙裡,我們什麼也看不到 .... 10 17 10  光年
  • 22. “ 什麼也沒有”  看到的僅剩下恆星和星雲 ... 10 18 100  光年
  • 23. 10 19 1,000  光年 從這個距離,我們開始在銀河和銀河系旅行了 .
  • 24. 我們繼續在銀行系中遨游 . 10 20 10,000  光年
  • 25. 我們開始接觸銀河系的外圍了 10 21 100,000  光年
  • 26. 從這個遙遠的距離,我們不僅能看到銀行系,還能看到其他的星系了 ... 10 22 1  百萬 光年
  • 27. 從這個距離看,所有的星系看起來都變得很小,星系之間相距遙遠 . 同樣的法則統治著宇宙的每一個組成部分 .  我們能繼續隨著我們的想像往遠處走,但是,現下我們還是快點回家去吧。 10 23   1 千萬 光年
  • 28. 10 22
  • 29. 10 21
  • 30. 10 20
  • 31. 10 19
  • 32. 10 18
  • 33. 10 17
  • 34. 10 16
  • 35. 10 15
  • 36. 10 14
  • 37. 10 13
  • 38. 10 12
  • 39. 10 11
  • 40. 10 10
  • 41. 10 9
  • 42. 10 8
  • 43. 10 7
  • 44. 10 6
  • 45. 10 5
  • 46. 10 4 有一個問題跳進我們的大腦 ... 我們是誰?我們將去什麼地方?我們從何而來?
  • 47. 10 3 或者 ... 在宇宙中,我們代表什麼 ?
  • 48. 10 2 這次旅行中,“往上走”把我們帶到了 10 的 23 次方的距離。
  • 49. 10 1 現下,我們轉向另一個方向,去挖掘事物的內部 ... 
  • 50. 現下我們回到了本次旅行的起點,這個距離我們能用我們的手臂夠到 ... 10 0
  • 51. 逐漸靠近直到 10cm 的距離,我們能描繪樹葉的樣子了 . 10 -1 10 cm
  • 52. 從這個距離,我們能觀察到樹葉的架構 . 10 -2 1 cm
  • 53. 細胞組織開始得以展現 ... 10 -3 1 mm
  • 54. 此時,細胞得以清晰的展現 .  你可以看到細胞之間是怎樣結合起來的 . 10 -4 100  微米
  • 55. 我們的旅行將進入到細胞內部 ... 10 -5 10  微米
  • 56. 可以看到細胞的核子 . 10 -6 1  微米
  • 57. 我們再次更改我們的測量單位來觀察更微小的事物。 現下你可以看到細胞的染色體了。 10 -7 1.000  埃 (一億分之一厘米)
  • 58. 在這個微視世界裡,可以看到細胞 DNA 鏈 .  10 -8 100 埃 (一億分之一厘米)
  • 59. ... 可以開始研究染色體塊了 . 10 -9 10 埃 (一億分之一厘米)
  • 60. 這看起來像是電子的雲從,這些是形成我們世界的碳原子 .  你會發現微視世界的景觀和巨視世界的景觀是如此相似 ... 10 -10 1 埃(一億分之一厘米)
  • 61. 在這個迷你世界裡,我們能觀察到電子圍繞原子營運 10 -11 10  皮可米(百億分之一米)
  • 62. 核子和電子營運軌道之間是一個無限的空闊的世界 ... 10 -12 1 皮可米(百億分之一米)
  • 63. 從這個難以置信的微視世界裡,我們可以觀察到原子核 . 10 -13 100  飛米 1 飛米= 1000  皮米
  • 64. 現下我們可以觀察到碳原子核 10 -14 10  飛米
  • 65. 現下我們進入科學想像的領域,與質子面對面了 . 10 -15 1  飛米
  • 66. 仔細研究一下夸克粒子 現下我們沒辦法再走近了 ... 我們已經處於目前的科學能到達的邊界了 .  這是事物的邊界了 ...  10 -16 100 Atómeters 注︰翻譯中,沒有找到 atometer 的解釋, 但是我們可以想像, 這將是比飛米更小的一個單位
  • 67. 那麼現下 想想 ... 你是宇宙的中心嗎? ? 你是世界萬物中的一個特殊的創造物嗎? 在這些邊界外是什麼東西呢?有所謂的“邊界”嗎? 請注意,往“下”我們只能走到 10 的 16 a 的距離,然後到達事物的邊界(我們目前的知識所能到達的邊界) ... 但是往上,我們到了 10 的  23 a   的距離然後停下來了 ...  但是,實際上,我們能隨著我們的想像力繼續我們的旅行 !!!! ...  那麼 ?  ... 誰說我們是獨自生活在世界上的 ?
  • 68. 完  !

 

《參考資料》
1. 正見網:解說《推背圖》第四十象(一)
2. 我們的立體宇宙:線上投影片播放版本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宗薩欽哲仁波切:不要陷入宗教的時尚

(2012-11-27)

如同我昨天強調的,對我們很多人來說,走上佛教這個修道的原因是,我們認為佛法將會解決我們充滿問題的生命——那不是正確的發心,那是非常有神論的動機。很多人這樣做,基督教徒這樣做,穆斯林也這樣做。其實你若想要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你不需要佛法,佛法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我敢說佛法帶來更多的問題(笑聲)。你們聽到一些像是“無常”這類的訊息,它幫不上忙,而且聽起來還很悲哀;像是“無我”等等的訊息,它們幫不了多少忙。

 

我不怪你們,若要怪,就應該怪老師,特別是西藏的老師,他們把佛教塑造成某種沙文主義、某種充滿儀式的宗教──“好,你有某種問題,這就是解救之藥,修這個法或那個法。”

 

假如這些是出自正確的見地、正確的行為、正確的襌修、正確的解釋,那非常好!

 

密續法門非常有威力,它具有啟發性,而且很慈悲,很不可思議!但若是出於只想要解決一時問題的這種動機,那就很危險,會造成誤導。就是因為如此,你們很多人最後努力學習的是西藏文化,而不是佛法。假如你是個“西藏學”學者,儘管這麼去做,因為這是你來這裡的原因;但是假如你想要成佛,你不需要西藏的教育、文化,它們不是究竟必需的條件。當然,不論老師給你什麼都是必要的。

 

說這些,是因為我質疑我們許多人的動機,包括我自己的動機。至今為止,作為一名佛教徒,我可以很驕傲地對這世界說,我們還沒有用佛法僧的名義去屠殺許多人、造成流血、侵略別的國家、用武力改變別人的信仰,我們還沒有這麼做!我特別強調“還沒有”,是因為這有可能發生,我覺得有這個傾向,因為大多數佛教徒是如此熱愛佛教的文化層面而不是佛法本身。所以,我相信,“動機”是我們必須自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我質疑我們的“動機”的第二個原因是:我們為何要成為佛教徒?我們為何遵行佛法之道?還有,我們遵行的到底是什麼?

 

對我們很多人來說,佛教只是一個規範,是道德的某種形式。特別是像我們這樣有儒家思想的人,我們熱愛倫理道德,我們基於倫理道德成長,我們聽了很多關於孝順父母、祖父母、師長等等的訓誡。我覺得我們這種對倫理道德規範的過度強調,凌駕在真正的佛法之上。真正的佛法是一種摧毀偏執的藝術,一種摧毀執迷的藝術。記得臥室拖鞋的例子,你把拖鞋丟到空中然後放鬆自己――那就是佛法,真的!完全不在乎,那是真正的佛法;而我們卻相反地變得如此偏執。

 

告訴各位,身為一個老師,我不斷擔心自己做這樣的事。我舉某個經驗為例。最近我有些時間和我父親在一起,我的父親被認為是一位偉大的大圓滿上師。多年來,我都沒有真正正式從他那裡接受教法,這次我去他那裡請求某些教導。當然,他大部分的教導是用批評、責罵的方式,但是他說的某些話確實對我造成數日或數月的衝擊,令我置身在另一個世界,並且思索多日。之後,我真的很感激那些出自他自身經驗的話語。

 

他不只是一位學者,藏文裡有“給叢桑坡”一詞,“給”是有學問的人、學者,“叢”是戒律,“桑坡”是仁慈。我們很多人受到學者的吸引,那是值得讚揚的,所以請繼續保持;但是我們也應該尊崇那些有學問也有戒律的人。不過,我們也還可以忘掉這兩個特質。當你碰到一位仁者,而且這仁慈是出自經驗,你就可以忽略這兩個特質。

 

我父親指着我這樣說:“你這輩子永遠不會成佛,”我感到訝異而震驚。“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你太理性,你陷入理性主義之中。”他的話非常真確,因為我不管做什麼,都是為了不讓別人失望,為了讓大家喜歡我,甚至是為了讓大家讚美我!有個人拿相機對著你,你就會像這樣淺淺的微笑(笑聲),因為那是仁波切應該要做的;假如你坦胸露背,就會想要遮掩起來。所有這些行動藏文稱作“秀哲”,基本上就是虛榮。腿和胸沒什麼不同。記得我們昨天提到的時尚風格,這就是宗教的時尚,這完全是作秀、偽善,裡面空無一物。你所做的一切都只是表現和善,讓別人喜歡你,你在欺騙你自己,也欺騙別人。

 

你們知道原因出在哪裡嗎?它出於我們以為佛法是好的規範或好的道德,或是我們用佛法來解決生活當中的各種問題。我們必須超越這些,怎麼做呢?學習!利用任何的教授,像是大成就者維如巴及偉大的薩迦大師們的口訣,也就是“囊頌”。所以,我們應該以何種動機來取代這種動機(註:以為佛法是個好的規範或好的道德,或是用來解決我們生活中各種問題的這種動機)?想要改變、變更、重新整理我們的感知的這種動機,就是“囊頌”。

 

我們有不清淨現分,那是因為我們所有的感知都源於自我、嫉妒、驕慢等等,有關不清淨現分我們昨天談了很多。我們所有的感知比如朋友、敵人、勞斯萊斯、腿等等,全都是不清淨的感知,因為這些都源自希望與恐懼,希望能見容於社會。

 

我有個用了很多次的好例子,現在再用一次。比如打領帶,這塊布其實是最沒有用的東西──它沒有口袋可以裝硬幣,用來保暖又不夠大,吃東西時它扼住你的喉嚨;但是你們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條紋繩索卻是你花很長時間去選購的一塊布。去到店裡時,你還得真正知道要如何選擇一條領帶!有哪件衣服或西裝可以搭配這條領帶?皮帶或鞋子的顏色,一切都得配好。打領帶也並不容易,它不像外套,只要穿上就好,領帶你必須結好。此外,有時在大樓電梯裡,我注意到電梯裡都有鏡子,有些商業高級主管,一走進電梯就像這樣看著鏡子......(笑聲),他們都在調整領帶。從你戴上領帶的那一刻起,直到拿掉為止,這是個連續不斷的偏執。有的領帶還很貴,由設計師專門設計的領帶是如此的昂貴,一條領帶足以提供衣索比亞一千個小孩一個月的食物!

 

偉大的聖人維如巴在這裡是怎麼說的?他並非說你不應該打領帶,完全不是這樣。假如你說領帶是無用的、是荒謬的,它不好所以你不應該戴它,維如巴可不是這樣說的;因為假如他這樣說的話,那就有點像是聲聞乘之道了。逃避,拋棄領帶,擺脫領帶――他不是那樣說。他說你應該戴着領帶,但同時知道它是荒謬的。你戴着領帶,好好戴着,並且不斷地想,我戴的是最荒謬無用的一塊布。這是不清淨感知,這是我的不清淨感知,但是我戴着它讓我的老闆、同事快樂,讓有些人可能因為我的外表而受到啟發。假如你能結合這點,那就是我們所說的:接受輪迴的荒謬,並且把它融入修道中。

 

金剛乘密續道像是一個很大的資源回收器,收集各式各樣的垃圾,然後把它變成某種有用的東西。那就是密續的全部目的。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受第二支箭的苦

受苦如中箭,中第一箭,勿再中第二箭

佛陀對待弟子的態度就像老師對待學生一樣,但是佛陀教導弟子的內容並不是數學、歷史這些課程,而是做人處世的方法,所以我們也可以將佛陀稱為做人的老師。佛陀為了考驗弟子們理解佛理的程度,有時候也會提出一些應用的題目,看弟子能體會多少。有一次,佛陀問弟子說:「還沒有聽過佛理的人,會遭遇到快樂或痛苦的感受,聽過佛法的人,也同樣會遇到這些感受,這樣說來,聽過佛理和還沒有聽過的人他們的差別在哪裡?」

弟子們就向佛陀說:「但願佛陀能夠做我們的眼目,給予我們正確的啟示。」佛陀就告訴弟子說:「未曾受佛理教化的人,遇到痛苦的感受,就好像中了第一支箭,中箭以後,他心裡就執著這一支箭,愈來愈迷惑,愈來愈恐怖,就好像中了一支箭之後,又中了第二支箭,感覺愈來愈痛苦。但是受過佛理教化的人,如果遇到痛苦的事情,他會平靜地觀察痛苦,去消除它。他中了第一支箭之後,不會再中第二支箭,甚至可以拔掉第一支箭。」佛陀教導我們,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


受樂而迷失,亦如中第二箭

關於遇到快樂的事情,佛陀也說了同樣的話。譬如看到很美麗的花,受過佛陀教化的人,也和一般人一樣會有快樂的感受,但是絕對不會因為快樂而迷失了自己。倘若在快樂中迷失了自己,那麼第二支箭就會帶來痛苦,所以佛陀說不受第二支箭的苦。

學習佛,處理痛苦之智慧
別埋怨、自尋煩惱,連連中箭


我們在痛苦中的人,都應該好好來體會佛陀的教化,學習佛陀處理痛苦的智慧。譬如我們生病躺在床上,如果每天都是在埋怨,埋怨自己為什麼這麼不幸,得了這一種病,埋怨喉嚨這麼痛,不知道要怎麼吃飯,埋怨自己的負擔為什麼這麼沈重,回想自己這一生好像沒做過什麼壞事,為什麼老天讓我這麼難過呢?想到家裡的孩子沒有人照顧,不知道該怎麼辦?煩惱自己的病,不知道會不會好?一直煩惱、憂慮到白天吃不下飯,晚上睡不著覺,連做夢都是面帶愁容。我們想想看,這樣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

我們生了病,肉體上的痛苦,就好傢中了第一支箭。假如再自尋煩惱,操心這個、埋怨那個,那麼第二支箭、第三支箭、乃至第四支箭、第五支箭就會不斷地射過來,使我們更加痛苦、身心更混亂,使我們失去了原有的光明和智慧,沒辦法解決任何的問題。


拔箭最佳妙法—念「阿彌陀佛」

所以我們受苦中的人,最好都能夠學習佛陀的教化,使心情能夠平靜下來,不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要使心情能夠平靜下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念「阿彌陀佛」。我們不論遇到任何痛苦、快樂的事,先練習念「阿彌陀佛」。這是又簡單又能很快使我們心情平靜的方法,我們在心中觀想佛陀的光明,把佛陀的慈悲和智慧充滿我們的內心,充滿我們全身。一旦我們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那麼第一支箭的痛苦也會很快地消失。念「阿彌陀佛」就是把箭拔掉最好的辦法。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次,佛陀來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同住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的比丘們中,有一位原為漁夫兒子的比丘,名叫「嗏帝」,他告訴其他比丘說:

  「我確實聽世尊說過,在生死中流轉的識,是不變的。」

  其他比丘們知道了,紛紛來規勸他說:

  「嗏帝學友!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世尊不曾這樣說。世尊用各種方法,都在教導我們『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怎麼會像你說的那樣呢!」

  但是,嗏帝比丘一直堅持己見,聽不進其他比丘的糾正勸導。大家沒辦法,只好去稟告佛陀。

  佛陀請人叫嗏帝比丘來當面確認,嗏帝比丘還是那樣說。於是,佛陀便更進一步追問嗏帝比丘:

  「嗏帝!你說的識,指的是什麼?」

  「世尊!就是那能說、能感受、能到處經歷善、惡行而受業報者。」

  「你這個愚癡人啊!究竟從誰那裡聽我這樣說的?我不是用各種方法說明『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嗎?你這個愚癡人啊!我不曾這樣說,而你自己卻作這樣的曲解與誹謗,這會傷害你自己,增加你自己的罪過,會讓你長遠受苦的。」

  於是,佛陀轉問在場的其他比丘,其他比丘都同聲回答:

  「世尊!您確實用各種方法教導『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

  「很好!很好!比丘們!你們都記得我所說的『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所以,識隨著所引生的因緣,就有不同的名稱,如從眼睛看見東西所生起的識,就稱為『眼識』;從耳聽聲、鼻聞香、舌嚐味、身觸物、意識法的因緣而生起的識,就分別名為『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就像火,其名稱可以從所引生的燃料來稱呼一樣,如燒木柴的火,稱為木火;燒一捆捆柴的火,稱為薪火;燒乾草的火,稱為草火;燒乾糞的火,稱為糞火;燒穀殼的火,稱為穀殼火;燒垃圾的火,稱為垃圾火。

  很好!很好!比丘們!你們都記得我所說的。只有這個愚癡的嗏帝比丘,顛倒了文句與含義,既誹謗了我,也傷害了自己,更犯下了大罪過。你這個愚癡人!知錯了嗎?」

  受佛陀這般責備,嗏帝比丘內心憂慼,無言地低頭,若有所思。

  佛陀責備過嗏帝比丘後,繼續告訴比丘們說:

  「比丘們!你們看到眾生了嗎?」

  「看到了,世尊!」

  「比丘們!你們看到眾生需要依賴食物提供的營養,才能生存嗎?」

  「看到了,世尊!」

  「比丘們!你們看到當食物供給的條件消失了,眾生就會死亡嗎?」

  「看到了,世尊!」

  「比丘們!如果不確定以上說的這一些,那麼就會有懷疑,不是嗎?」

  「的確,世尊!」

  「比丘們!如果以正慧如實見以上所說的這一些,那麼就不會有所懷疑了,不是嗎?」

  「是的,世尊!」

  「比丘們!如果你們對這清淨、明亮的正確知見起了執著:珍愛它、寶貝它、擁有它,那算瞭解我教導過你們的筏喻法:筏是用來渡河,不是用來喜愛執著的嗎?」

  「不算瞭解,世尊!」

  「比丘們!如果有外道問你們:『道友!你們確知這樣清淨、明亮的正確知見,有什麼意義?有什麼用處?有什麼功德呢?』你們應當怎麼回答?」

  「世尊!我們會這樣回答:『道友!清淨、明亮的正確知見,是為了厭離欲貪,是為了離欲,是為了如實知的緣故』。」

  「很好!很好!比丘們!你們確實應該這樣回答。

  比丘們!眾生當生與來生,都需要四種食物來維持與延續生命。哪四種呢?即物質性的摶食,可以生起感受的觸食,求生意志的思食,以及攀緣執取的識食。

  比丘們!這四種食物的需求從何而來呢?其根源的『集』是什麼?從哪裡生起,從哪裡製造出來的呢?

  那是『愛』!

  愛又是從何而來?其根源的『集』是什麼?從哪裡生起,從哪裡製造出來的呢?是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這就是從無明而有行,從行而起識,從識而起名色,從名色而起六入處,從六入處而起觸,從觸而起受,從受而起愛,從愛而起取,從取而起有,從有而起生,從生而有老病死、憂悲惱苦。

  因此,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比丘們!有了這樣的知見,還會耽湎於過去,想著:『我過去存在或不存在?我過去是什麼?後來又變成怎樣?過去如何?』嗎?」

  「不會的,世尊!」

  「有這樣的知見,還會飛馳於將來,想著:『我將來會存在或不會存在?我將來會是什麼?之後又會變成怎樣?我將來會如何?』嗎?」

  「不會的,世尊!」

  「有這樣的知見,還會困惑著眼前『我存在或不存在?我是什麼?如何存在?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嗎?」

  「不會的,世尊!」

  「比丘們!有這樣的知見,還會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團、惡意讓如來流血』等五大重罪嗎?還會故意犯戒、捨戒、放棄在僧團中修學嗎?或者,轉向跟隨外道修學、求福、持咒,以求離苦息苦嗎?」

  「不會的,世尊!」

  「比丘們!有這樣的知見,還會有第八次的輪迴受生嗎?」

  「不會的,世尊!」

  「比丘們!有這樣的知見,還會因尊敬老師而說嗎?會因大沙門世尊這樣說就跟著說嗎?還會去追隨其他人為老師嗎?還會獻身於尊奉一般沙門、婆羅門,重返他們的喧鬧討論,以及求吉祥的符號儀式嗎?」

  「不會的,世尊!」

  「比丘們!你們只會說自己所知、所見,以及自己所瞭解的,是嗎?」

  「是的,世尊!」

  「很好啊!比丘們!我以『當生可見證、可直接領受、勸引驗證、向上引導、智者內證』的正法來教導大家,我為大家說的,就是這樣的法。

  比丘們!有『健康』的『精卵結合』,以及有相應的『識』三個因緣俱足了,才會有胎兒。經九個月或十個月的懷孕,嬰兒才會出生。嬰兒出生後漸漸養育長大,生理上諸根也漸漸成熟。

  生理上諸根成熟以後,由於不具正念,對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所以,當眼看、耳聽、鼻聞、舌嚐、身觸、意識時,遇到喜歡的就樂著,不喜歡的就憎惡,因而罪惡的行為就在其中不斷地發生。這樣,從覺受的樂愛,就有了執取;有了執取,就有蓄勢待發的有;然後是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大苦聚集。比丘們!這一切,不都是以具足愛,由愛所繫縛而形成的一連串相接續的嗎?」

  「是啊,世尊!」

  「比丘們!正等正覺的如來,心具正念,對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所以對每一個眼看、耳聽、鼻聞、舌嚐、身觸、意識,喜歡的不會樂著,不喜歡的也不會憎惡。這樣,對覺受不會有樂愛,樂愛止息了,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大苦,也就止息了。比丘們!這一切,不都是以愛的息滅,而達到解脫的嗎?」

  「是啊,世尊!」

  「比丘們!要記住這愛盡解脫的簡要教導,也要記得嗏帝比丘,這個被困在愛之大網束縛中的漁夫子之例子。」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部第三八愛盡大經》、《中阿含第二○一嗏帝經》。

  二、嗏帝比丘所說的識,就是主導覺知、感受、行為、業報,也就是一般人通稱的靈性、靈魂。如果說,生死輪迴中有一不變者在,不論稱它為「識」、「靈」、「魂」、「我」,那又有什麼不同呢?不就是印度《奧義書》以來所說的「真我」嗎?難怪嗏帝比丘要受到斥責。

  三、在佛陀到處教導「無我」的環境下,佛弟子中竟然還有嗏帝比丘這樣的誤解,真可謂「佛以一音說法,眾生各得其解」了。

  四、「比丘們!如果有外道問你們:『道友!你們有這樣清淨、明亮的正確知見,有什麼意義,有什麼用處,有什麼功德呢?』……你們確實應該這樣回答。」一段,取自《中阿含第二○一嗏帝經》,《中部第三八愛盡大經》中無。

  五、「還會去犯『殺父、殺母、……還會有第八次的輪迴受生嗎?」一段,取自《中阿含第二○一嗏帝經》,《中部第三八愛盡大經》中無。其中,「還會有第八次的輪迴受生嗎?」亦即表示最多只還會有七次的生死流轉,間接地指「初果」。

  六、「會為了尊敬老師而說嗎?……以及求吉祥的符號儀式嗎?」一段,取自《中部第三八愛盡大經》,在《中阿含第二○一嗏帝經》中,次第與意涵均略有差異。

  七、「識」,為形成胎兒的三個要件之一,《中部第三八愛盡大經》作「康達婆」;《中阿含第二○一嗏帝經》作「香陰」。「康達婆」,又譯為「乾闥婆」,為好色之樂神,喜歡看夫妻敦倫之樂(參考《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第三七五三頁中),而有所借用。但不論是「康達婆」亦或「香陰」,這樣的用法恐怕是比較後來的。若以整體《阿含經》中的慣用詞來看,聯繫一期生命到另一期生命還是以「識」一詞用的最多。

  八、如同眼識、耳識等識的不同稱呼,後來將從前生來到此生之識,稱為「結生識」,從此生到來生,稱為「有取識」,這也是「識」在不同情況下,為展現其不同作用之偏重,而給予不同稱呼的又一例。

  九、我們再一次看到,「愛」在生死流轉中舉足輕重的教說。連同「我」的錯誤見解(即「無明」),成為佛法修學的重要軸心。



  為了學習和修行,我們必須要明瞭緣起。由於現在沒有人明瞭,緣起反而成為邪見。一般人的邪見有如嗏帝比丘一樣,嗏帝比丘堅持的觀念是:「在輪迴中流轉和遊玩的只有識,而沒有別的。」【譯註一】這名比丘堅持地說這識有個「人」、

「我」、「眾生」,在輪迴中一生又一生不停地流轉遊玩,而沒有別的。相信
「識」是有個「人」、「我」或「眾生」,恆在輪迴中流轉遊玩,這是因不瞭解緣
起的本質,而產生的邪見。

  當時比丘們都盡力設法勸諫嗏帝比丘離棄邪見,而嗏帝比丘仍固執邪見,默守自己的主張,比丘們只好稟告佛陀。佛陀就召見嗏帝比丘,詢問他說:「你真的有這種觀念嗎?」嗏帝比丘承認說:「這種識在輪迴中流轉遊玩,而沒有別的。」佛陀反問他:「你所謂的識是什麼?」他回答:「可敬的佛陀,那一種能說、能感

覺,或能承受一切善惡果報的主體,就是識。」

  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邪見:識本身能促使我們說話、感覺以及承受日後的一切果報。


  一般人都聽不出為何把它當作邪見,因為他們都像嗏帝比丘這樣地相信識是常存的,所以習以為常,也就不知道這是邪見。


  這是一種邪見的說法:堅持地認為識是恆常、存有、能自主,而不是緣生法或緣起現象。實際上,識只是一種緣生法,它沒有自我,僅是條件相互依存、和合而剎那產生,然後相續地流轉,可見識是緣生法。依照緣起,將可瞭解根本沒有自我。


  嗏帝比丘堅持有自我或自我的識能去流轉遊玩,它不僅存在於當下且延續到來生。這種能說話,能接受各種情境的感受,或承受善惡業報的自我,稱為識。


  這是因為人們已普遍存有這種見解,而不知道這是邪見。我們必須把緣起說出來,讓大家都能明瞭「空無自我」的實相──識不是自我。如果說識是存在的話,它也是緣生法,即是條件相互依存而相續衍生的自然現象而已,並非是任何東西的主體。因此我們才必須要知道緣起。


下個問題是:「知道緣起有什麼好處?」


  知道緣起的目的是要我們脫離邪見並產生正見,以徹底滅苦。邪見就是誤以為有「人」的存在,且會去投生,隨著業報而成為(某種眾生)。如果還迷惑地認為識是自我,那還是邪見,仍會經歷痛苦且無法滅苦。所以必須知道識的本質是什麼,那就是明瞭識是緣生法,識依緣而生起,這樣才能夠以正見──正確的理解──徹底滅苦,這點在巴利經文有簡短的記載:「識是緣生法,即是相依互存而產生的現象,如果沒有因緣條件,識無從生起。」


  這一點是說明若識真的有個主體,它就能自主地出現,而不必依靠因緣條件,

事實上,「識」本身是不能單獨存在的,只有在因緣互相依存的情況才能產生。它細微到使我們去思考和感覺,讓名色(身心)去做事、說話……等,因此就被誤解成在身心裡面有個主體,而把它稱為識,緣起有助於我們拋棄邪見,徹底滅苦。

下個問題是:「到底要以什麼方法滅苦?」


  答案就如一般原則常提到的:正確地修行,也就是正當的生活或正命。所謂正當的生活,即是能運用智慧來摧毀無明,以知識來破除愚癡的生活,或時常保持了了分明,尤其是當接觸外境時都了了分明。希望大家都明白,所謂正命,就是在生活中,特別是在接觸外境時,能時時具足圓滿的正念。一旦能這樣生活,愚癡無明就無法生起,也就有本事驅走無明,只存有智慧或正見,這即是正命──生活在不苦之中。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受到世界注目的夏威夷療法: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29486

淨空法師的視頻: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cBD09xzUZg

 

零極限其實就是佛法中談到的空性智慧

 

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非常震憾因為作者本身可能並不清楚佛法的空性慧是什麼但是他只透過源自於古老夏威夷的療癒生命技巧即進入空性狀態進而改變周遭人的生命包括他自己的

 

有很多佛法的修習者即便修習過很多高深法門且修習了幾十年甚至終其一生都未曾品嘗過空性的滋味而古夏威夷的簡易療癒技巧竟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踏進空性的智慧之門這就如同金剛經所云:【法無定法】【諸法無有高下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我愛你 ...這四句話如果要用佛法的語言來說的話它就是我們進入空性智慧的密秘無上咒透過反覆的燻習我們會有機會打開空性慧的大門

 

 

現象是存在的但本質是空......

五陰,六入,緣起的現象是存在的但本質是苦;無常;無我;......

沒錯!【空性慧就是一種無我的狀態或許應該這麼說只有當一個人進入無我的狀態時>>空性智慧才會出現或發生

 

 

 

我愛你 ...這四句話就是把一般人所謂的那個 " >>徹底清空

那個 " "被徹底清空後因為五陰,六入,緣起的人生現象(即每個人因為累世業力牽引而命定的人生劇本)>>就會發生變化

 

 

會有哪些變化呢?譬如>>若我們患了被醫學上判定為無藥可醫的絕症可能有一天它會出現醫學上無法解釋的不藥而癒的現像又或者經常與財富擦身而過物質生活匱乏的你突然發現自己可能因為很多莫名其妙的原因生活變得豐足起來某位和你一直處於敵意關係的朋友開始和你展開善意的互動....等等一些令這世間人類感到煩惱的事情都會獲得轉化

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